人民日報:維護信用 銀行還得更貼心
- 發佈時間:2015-02-06 08:29:06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設徵信體系是為了讓人們更誠信,懲戒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有效地引導才能事半功倍。培養守信習慣,銀行可以是最好的教練
朋友要買房,去銀行貸款,暗喜趕上了好時候,首套房貸利率能打折。不料,根據銀行需要的近五年徵信報告,她有12次逾期還款記錄,貸款利率不僅沒有折扣,還上調了1%,貸了100萬元30年還清,每月要多還100多元。
錢雖不多,朋友卻頗感憋悶。若非買房,她還不知自己竟“劣跡斑斑”。彼時,作為學生,她對信用、時間都沒啥概念,卡片又多,或許稀裏糊塗就弄混了日期金額。有了這次教訓,朋友逢人就説,一定要重視信用記錄啊,切莫大意。
朋友情況並非個例。近些年,信用卡迅速普及,而據201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15.59%的信用卡使用者有過不良記錄。
在這裡,我們最應先提醒大家,信用為上,一定要增強保護意識、小心呵護。但是,換一個角度看,轉變觀念是不是只能全憑自覺呢?答案值得商榷。從社會層面講,一方面,要有制度護航,抑惡揚善,讓失信者處處受限。另一方面,作為信用服務的提供者,銀行也可以更人性化、更體貼。
在朋友的徵信報告裏,有幾次只欠了幾角錢,對這樣的非惡意欠款,銀行並未對她進行事後提醒。所幸,2013年央行已出臺通知,信用卡還款可以“容時容差”,即超過還款期數日,或在一定範圍內還款額度不足均可視作正常還款。可是,搜索一下媒體報道,當前用戶對銀行不能及時提醒的抱怨仍為數不少。
按理説,作為債主的銀行本應更加上心,但事實上銀行看似“任性”了些。不過,這樣“任性”的好日子可能不多了。1月18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試營業,而更多的銀行正在加入服務大軍。老百姓選擇多了,自然得貨比三家。試想一下,若一次疏忽,就會收到溫馨提醒,詳解信用污點可能帶來的危害,沒準還“親、親”地詢問哪不便,你是不是會更願使用這樣的信用管家服務?再次失信的可能性是否也會大大下降呢?
建設徵信體系是為了讓人們更誠信,懲戒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有效地引導才能事半功倍。養成守信習慣,銀行可以是最好的教練。商業社會下,基於“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人們充分知曉了資訊,就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政府用制度搭好利弊天平,銀行則應該回歸“仲介”的本質,傳遞資訊,幫客戶最全面、真實地了解狀況。唯有此,客戶才能做出最優抉擇,個體增益,社會價值也能整體優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