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通農産品流通“最後一公里”

  • 發佈時間:2015-02-03 21:29:30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吳力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傳統依靠擴大種植養殖規模等方式實現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路子已行不通,提高效率成為必然選擇。流通領域大有可為。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創新農産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國農産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完善全國農産品流通骨幹網路。

  對此,研究人士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並對農産品流通作出明確規劃,顯示出國家對農業發展及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視。作為連接生産和消費的重要環節,打通農産品流通“最後一公里”意義重大。

  農産品流通步入新常態

  “農業發展方式的變化必然改變農産品流通方式。”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主任、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看完中央一號文件之後,向國際商報記者道出了自身感受。

  中央一號文件在1982年~1986年連續5年聚焦“三農”,2004年~2015年連續12年聚焦“三農”,強調了“三農”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洪濤表示,我國糧食産量已實現“十一連增”,數量和規模都已經達到一定水準。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也步入新常態,農産品流通也要隨之步入新常態。

  “農業單純依靠産量的時代已經過去,強調品質和效益成為農業轉型的重頭戲。”洪濤表示,這體現在農業生産、流通等環節,尤其是作為連接生産和消費的農産品流通環節,至關重要。

  在商務流通領域,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水準。“品質主要體現在食品安全上。”洪濤表示,食品安全既體現在品質安全上,也體現在數量安全和品類安全等方面。在食品品質安全上,需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産,進一步完善可追溯體系,並且“三品一標”(綠色農産品、無公害農産品、有機農産品和地理標誌産品)將是未來農産品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國內農業生産成本快速攀升,國內大宗農産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援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直面的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和品質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大挑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表示,在“雙重擠壓”和國內農業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保障糧食安全,除了需要依靠生産和儲備,還需依靠貿易來保障。通過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同時出口國內供給充足的農産品。

  向流通體系要效率

  “與以前相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農産品流通環節更突出公益性和環保性。”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農業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傳統依靠擴大種植養殖規模等方式實現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路子已行不通,提高效率成為必然選擇。其中,流通領域大有可為。

  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曾表示,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過路過橋費已佔到蔬菜利潤的50%左右,加上各項成本,本已微薄的利潤被再次削薄。

  這不是個案。數據顯示,我國的流通費用佔國內GDP比重為18%左右,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一般在10%以下。且由於冷鏈條件落後等原因,我國農産品産後損耗十分嚴重,果蔬、肉類、水産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其中,果蔬每年損耗金額達1000億元以上。

  趙萍指出,農業如果向流通要效率,必須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加強農産品骨幹網路建設,推動農産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二是完善冷鏈物流、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改變物流模式,創新推進産銷對接等模式;四是為流通環節從業人員減負,突出公益性。“要突出公益性,就得實實在在地降低流通環節從業人員的成本。”趙萍表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清理整頓農産品運銷亂收費問題,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市場統一。同時要從生活成本、社會保障等方面切實減小批零等市場環節從業人員的生存壓力。此外,還要突出流通體系的環保性,包括農産品市場體系的整合改造、功能提升,推動轉型升級,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提高標準化水準,減少流通環節不必要的浪費。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