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 南粵大地更加鬱鬱蔥蔥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53:1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2年,省委、省政府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了啟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建設綠色生態強省的戰略部署。2013年8月,《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出臺,提出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將廣東建設成為森林生態體系完善、林業産業發達、林業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這既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綠色夢想的延續與傳承,也是省委、省政府和千百萬廣東人民的共同選擇,更是建設美麗廣東作出的鄭重承諾。

  3年來,全省各地大力弘揚“十年綠化廣東”精神,精心組織實施四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生態景觀林帶8610公里,完成碳匯造林1100萬畝,森林進城圍城工作在珠三角地區全面展開,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已建成示範村2660個。廣東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新一輪綠化廣東取得了階段性成果。1月30日,省政府召開林業工作會議再動員再部署,繼續推進2015年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

  生態廣東實現質的飛躍

  按照規劃,新一輪綠化大行動主推四大重點工程:生態景觀林帶工程,沿公路、鐵路、水道打造1萬公里林相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景觀林帶;森林碳匯工程,集中力量消滅500萬畝的宜林荒山荒地,改造1000萬畝的殘次林、純松林和佈局不合理的桉樹林;珠三角森林進城圍城工程,建設1000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在珠三角9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打造森林城市群;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8000個生態文明示範村,打造鄉村綠化美化升級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從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更強力度上推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胡春華親自出席啟動大會,並明確要求,各地黨委、政府要對本地區綠化工作全面負責,要用結果説話,分階段實施目標管理,出示“紅黃牌”,嚴格考核獎懲。省長朱小丹每年拿出3天以上的時間調研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建設情況,並親力親為,挂點示範,強力推動,建設了1萬畝省長林。各市縣一把手、各級林業部門領導幹部也都紛紛辦點植樹造林,以實際行動推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使“點”上的成效在“面”上開花。

  新一輪綠化廣東的號角吹響以來,全省各級林業和相關部門,迅速行動、主動作為,先後組織編制了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四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規劃,出臺了建設森林生態“五大體系”、城市綠化工作、礦山復綠行動等6個配套實施方案。

  通過實施四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著力形成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體系、珠江水系等主要水源地森林生態安全體系、珠三角城市群森林綠地體系、道路林帶與綠道網生態體系、沿海防護林生態安全體系,構建起全省科學合理的森林生態安全格局。

  碳匯森林品質高。重點加快消滅宜林荒山和改造殘次林、純松林、佈局不合理桉樹林,加大封山育林、撫育管護力度,著力增加森林碳匯。全省已完成森林碳匯工程造林1100萬畝,佔工程建設任務的73.3%,其中2014年完成355萬畝。碳匯森林已逐步呈現林相好、結構優、生態美的新格局。

  萬里景觀林帶美。統一建設23條共1萬公里、805萬畝生態景觀林帶,建成連接城鄉森林系統的綠色廊道,構建高標準、高品質森林生態景觀體系。全省累計完成生態景觀林帶工程建設里程8610公里,佔建設總任務的86.1%,其中2014年完成2750公里,生態景觀林帶基本成林成帶,一條條林帶已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進城圍城共創森。珠三角打造森林城市群,讓森林進山、下鄉、上路、入城、圍湖、拓海,構建城鄉綠化一體化,構築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綠化帶和北部連綿山體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全省新增建成森林公園155個、濕地公園55個。惠州市2014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東莞、肇慶、珠海、汕頭、佛山、茂名、中山等七市也加快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

  鄉村美化生態化。全面啟動城郊型、農村型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建設,構建優美宜居生態家園。已建成具有鄉土味道、各具特色、環境宜居的示範村2660個。

  青山作證,綠水含情。務實的廣東林人,正在建造一座座綠色豐碑,奏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強音。

  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

  廣東林業改革創新從來沒有停滯過。統籌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各項政策機制,理順了全省的基層林業管理體制機制。充分讓利於民,即使參與林改的農民得到了實惠,又注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累計完成宗地確權面積1.41億畝,林地確權率96.9%。為了使林改後的山林充分發揮效應,廣東“破冰”森林保險,利用財政補貼在韶關、河源、梅州、湛江、肇慶和清遠6個地級市以及省屬國有林場啟動森林保險,擴大森林保險範圍,投保森林面積達5000萬畝,增強各地林農抵禦風險的能力,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好效果。

  2014年,廣東林業試水在六大領域實施七項重點改革。廣東長隆碳匯造林項目成為全國首例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的CCER林業碳匯項目,林業碳匯交易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加快制訂改革實施方案。積極謀劃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啟動建章立制工作。啟動海豐國際重要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完善我省生態補償制度。

  通過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體制機制、經營方式、運營模式,更加注重生態保護,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林業建設新格局。

  森林覆蓋率提前實現發展目標

  2014年是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關鍵一年。省委、省政府嚴格考核各級政府造林綠化任務完成情況,用結果説話。

  根據最新的2014年度全省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結果通報,全省完成森林碳匯造林355萬畝,建成2750公里生態景觀林帶,新增森林公園65個、濕地公園16個,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1825個,粵東西北地區生態建設力度加大,珠三角地區生態建設一體化步伐加快,南粵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全省林業用地面積1.65億畝,森林面積1.62億畝,森林覆蓋率58.69%,森林蓄積量5.4億立方米,森林生態效益總值達12062.8億元。森林覆蓋率提前實現2015年發展目標。

  經過綜合考核,全省7個地級以上市考核結果為“優秀”,14個地級以上市考核結果為“良好”。珠海市著力打造“珠聯璧合、海天一色”的森林城市,“美麗珠海”建設成效顯著;惠州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示範引領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佛山市大力推進森林進城圍城、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生態景觀林帶、濕地公園建設再創新成效;肇慶市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和珍貴樹種發展,林業生態惠民成績斐然;河源市圍繞打造“廣東綠谷”,森林碳匯工程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走在全省前列。

  産業惠民效益更加突出

  廣東林業産業發展多年來位居全國龍頭。

  主動求變,挖掘林地資源潛力做優第一産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穩步推進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設,為木材加工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求變,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做強第二産業。廣東省確立人造板、傢具、木(竹)地板、林化漿紙、松香深加工等十大主導産業,培育扶持了一批生産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大變圖強,發揮森林多種功能做活第三産業。廣東堅持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林區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遺址和動植物資源,積極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推動實現由“砍樹”向“看樹”的根本性轉變。

  2014年全省林業産業産值達63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4%。完善産業優惠扶持政策,推進新的産業項目,增強林業産業發展潛力和後勁。著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森林旅遊和林業休閒服務、花卉苗木等産業,加快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産業。組建林業龍頭企業聯盟,培育林業産業集群,實施林業品牌戰略。木竹傢具産值、出口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木漿造紙業、人造板、木地板業在國內行業中居於龍頭地位。全省林下經濟産值達239億元,受益農民618.8萬人,為山區百姓開闢了致富新路。

  林業支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4年,省林業廳與科技廳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推進産學研聯盟,探索構建木竹、松香松脂、木本糧油等産業聯盟。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油茶種植及薇甘菊防治等科技創新研究取得新突破。強化新技術、新産品、新品種轉化應用,提升林業發展品質效益。5項重點林業科技成果通過鑒定,7項林業科技成果獲得201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新建科技示範林1.55萬畝。

  健全造林綠化的利益驅動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林業建設。切實加強林業站、木檢站和森林公安派出所建設,夯實基層林業管理隊伍。全省普遍建立挂點聯繫重點工作的機制,興辦造林綠化示範點2007個,強化督查督辦,確保落實新一輪綠化廣東建設任務。林業法治及行政執法監督進一步強化,現代林業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實踐證明,新一輪綠化大行動方向正確、路徑清晰、措施得力、成效顯著,為廣東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生態條件,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色財富。

  節點

  2012年——啟動

  2012年2月28日,省政府召開全省林業工作會議,部署開展新一輪綠化廣東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強省。省長朱小丹代表省政府與各地級以上市市長簽訂了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四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目標責任書。

  2013年——全面推進

  2013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提出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將廣東建設成為森林生態體系完善、林業産業發達、林業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胡春華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對本地區綠化工作全面負責,要用結果説話,分階段實施目標管理,嚴格考核獎懲。全省強力推動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四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掀起了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熱潮。

  2014年——初見成效

  啟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以來,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推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和各項林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期完成了階段性建設目標。全省共營造碳匯林1100萬畝,佔總任務的73.3%;建設生態景觀林帶里程8610公里,佔總任務的86.1%;建設森林公園155個、建設濕地公園55個,新建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2660個。

  亮點

  新增省級生態公益林750萬畝

  2014年,全省新增省級生態公益林750萬畝。至此,全省共劃定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6964萬畝,佔國土面積的25.9%、林業用地面積的42.2%,累計落實中央和省財政兩級補償資金99億元,惠及全省2649.7萬農民,為改善全省生態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以來,補償標準按每畝每年提高2元的幅度遞增,2014年每畝平均達22元。201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進一步提高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建立了公益林激勵性補助和補償資金髮放監管的長效機制。

  興辦造林綠化示範點2007個

  各級黨政領導帶頭興辦造林綠化點,實行領導挂點聯繫工作機制。朱小丹省長親自挂點聯繫造林綠化任務最重的龍川縣。在省長的示範帶動下,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林業局局長紛紛興辦造林綠化示範點,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據統計,全省各級領導共興辦造林綠化示範點2007個,造林面積達98萬畝。

  珠三角將率先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群

  為推進珠三角“九年大跨越”,率先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區生態安全體系一體化規劃(2013-2020)》編制出臺。《規劃》明確提出,我省要加快推進珠三角區域生態安全體系一體化,珠三角將在2020年前率先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群。《規劃》將以珠三角的山、水、林、田、城、海為空間元素,以自然山水脈絡和自然地形地貌為框架,以滿足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需求及引導城鎮進入良性有序開發為目的,著力構建“一屏、一帶、兩廊、多核”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惠州建成我省首個地級國家森林城市

  2014年9月25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惠州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惠州成為我省繼廣州之後第二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城市,也是省內獲此殊榮的首個地級城市。惠州一直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先發展理念,把城鄉綠化和森林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目前,惠州林業用地面積1067.6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63%,森林蓄積量305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1.2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23%,城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6.8平方米。

  視點

  全省劃定4條林業生態紅線

  《廣東省林業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方案》明確,至2015年底,建立全省林業生態紅線地理空間數據庫,形成全省林業生態紅線一張圖,實現“以庫管線”“以圖管線”。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一年來,我省在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方面推出的又一項重大舉措。林業生態紅線由森林、林地、濕地、物種4條紅線組成,到2020年的具體目標是:森林紅線為,全省森林保有量不低於1.631億畝(含非林地中的森林),森林覆蓋率不低於60%,森林蓄積量達到6.43億立方米;林地紅線為,全省林地保有量不低於1.632億畝;濕地紅線為,全省濕地面積不低於2630萬畝;物種紅線為,全省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例不低於6.9%。

  對被亮“紅黃牌”政府評先評獎一票否決

  為大力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面建設綠色生態第一省,省政府發佈《廣東省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地級以上市、縣(市、區)政府的責任,並提出了具體的獎懲辦法和問責方式。對被出示“黃牌”“紅牌”警告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政府,對其評先評獎實行“一票否決”,政府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一年內不得評先評獎,並按規定追究相關部門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辦法》明確了考核獎懲和考核問責,意味著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和森林資源保護考核有了更為具體的實施細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