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綠色龍江造生態糧倉——黑龍江—北京綠色有機食品産業博覽會見聞
- 發佈時間:2015-01-29 08:54: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傳統的東北農家,每到過年的時候,燉上一鍋小雞蘑菇粉條,碼上一盆五花肉血腸酸菜的殺豬菜,一家人圍著桌子熱熱鬧鬧吃上一頓,也算是對一年辛苦的寬慰了。如今生活好了,這些吃食一般人家幾乎天天能吃到,卻總少了點兒記憶中的味道。
1月22日,大寒過後的第二天,就在全國農業展覽館的三號展廳內,來自黑土地的人們給北京帶來的就是30年前的味道。大米、豆油;木耳、蘑菇;藍莓、蜂蜜,加上野生的大馬哈魚……為即將到來的羊年平添了幾分富足、祥和。
“黑土地,半年休耕期,農藥化肥用量都很低”
“今天是第三天,第一批拉來的鮮芽米全部銷完了。”八點半剛過,五常市金福糧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桂田坐在展臺後面,正在看電飯鍋裏的米煮得怎麼樣了,“我們的水稻都是按照有機米標準種植的。這幾天主推鮮芽米。像銅啊、鐵呀、鈣呀,包括維生素,就在大米的這個胚芽裏。”
“這是第三年辦展了,效果一年比一年好。過會兒你再看看,人擠人。”黑龍江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李旭走過來,對面就是全省10年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發展成就展區。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黑龍江就率先在全國開發綠色食品,如今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已達7209萬畝,約佔全國的1/5。與此同時,綠色食品的開發也加速了農業由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
“我們是管理者,也是消費者,我們自己吃的就是黑龍江的綠色食品。”李旭説,“大家都清楚,我們黑龍江一是黑土地,二是半年休耕期,農藥化肥施用量都很低。就按普通投入量來説,一年南方三季作的話,我們單季作,農藥施用量最多是1/3;化肥施用量,我們黑土地本身肥沃,基本是1/6到1/7。而且綠色食品這一塊,堅持‘從土地到餐桌’全程品質監管,源頭監管,投入品監管,一環抓一環,把這個品質問題保證了。”
記者看到一位老大爺在黑龍江農墾雁窩島的展櫃前停了下來。“肉熟了嗎?”黑龍江農墾雁窩島集團釀酒有限公司經理曹桂榮掀開鍋蓋,五花肉在水裏翻滾著,香味一下子溢了出來,“你嘗嘗,這肉香,一點兒不拿人。”
“現在生活好了,都想吃點兒健康的東西。”老大爺嘗了一口,“老香了。”
曹桂榮接上話茬兒説:“我們家的豬都是山上放養的,平時就在林子裏跑。夏天每天只喂一頓,主要就是酒糟、玉米和豆餅。秋天山上東西少了,要喂兩頓,絕對是綠色生態健康食品。”
上點年紀的人都知道,以前東北的家養豬一般生長期都在一年左右,喂點菜,喂點糠,就這麼一直長著。可是現在好多人説找不到那時肉的味道了,為什麼?曹桂榮説,因為它長得太快了,速成了。“雞56天出欄,豬4個月。我們這次給大家帶來的豬都是12個月出欄,才長200斤,它老在林子裏跑啊,長不了那麼多的肉。”
這次年貨大集,黑龍江省進行了精心準備,15個展銷分團,160多家參展企業帶來的2000多種展品,可以説是薈萃了黑龍江優質農産品的精華。“我們是經過縣、市、省嚴格篩選,進入展會的90%以上是‘三品一標’企業。”李旭説,“第一就是要給北京的人們送來最好的最健康的食品。”
“種地的人掙錢,才能保證大家吃得真安全”
還不到9點,展館裏已是熙熙攘攘。賈相林拍拍手上的面,拎起一桶油,“這您就外行了,看到這冷榨沒?超市裏賣40多塊錢的那個是浸出油,工藝不一樣。”
“冷榨就是生黃豆擠出來的油,兩根鐵桿子棍兒,豆子掉中間。我去廠子看了,那油啊一滴答一滴答往下掉,非常慢。”賈相林説,“真是好東西,農展會給咱們搭這麼大一個平臺,不可能説小商小戶隨便來忽悠您。要説油好不好,得讓您親自嘗。”老賈用牙籤紮起一塊金黃色的油餅遞到一位大娘面前。
老百姓也講“一分價一分貨”,品質好了肯定價格要高,因為品質上來了數量可能就上不來,這是個辯證關係。通河縣柞樹崗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想做的,就是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綠色健康的大米,同時也讓耕者得利。
“這個‘綠谷金稻’就是我們的。”合作社理事長付朋飛對記者説,“我們通河沒有工業,土地保護得好。就拿我們這1萬畝地來説吧,剛開墾十幾年,原來都是荒地,種水稻的年限短,地裏的微量元素就多。我們這個大米,吃起來有嚼勁兒,甜香。”
付朋飛説,食品安全説到底在種地的老百姓手裏,“我們參加培訓,人家講了,你們種的安全了,食品才能真安全。不管什麼農産品,什麼標準,最後還是農民在實施。”付朋飛説他們合作社用的都是生物肥,殺蟲用的也是生物農藥。
“一年也就産2000噸,産量稍微低一點,所以價格也稍微貴一點。”付朋飛説,“也得讓種糧食的農民有的賺,他才願意去種安全健康的大米。否則他原來一晌地能賺5萬元,現在種優質稻才3萬元,他肯定不幹,就是差2000元他也不幹。現在看來,我們水稻品質好,消費者還是很認可的,農民一畝地還能多收入100來塊錢。”
東西賣出來了,能賣上好價,自然而然企業、合作社就增效了,也給農民帶來了利益。李旭告訴記者,這些年來隨著綠色食品的開發,全省綠色食品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佔農民純收入的20%以上。而博覽會的舉辦無疑為綠色有機農産品種植戶開闢了一條增收的渠道。
消費者首先想知道哪些是好的
“這幾天大夥知道我這米好了,一天回頭客也不少。”付朋飛説,“其實我們的米特別好,一打開鍋蓋,一屋子都是香味,是米的那種自然的香味。但是我們的品牌沒有打開銷路,沒人知道通河在哪。創建這麼好的展銷平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雁窩島集團釀酒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國文也説,現在消費者對吃的東西特別關注,大家都想吃點安全的健康的東西,可是生産者卻不敢擴大生産。因為光東西好還不行,還得宣傳好,還得能賣出去。
“現在我們是好東西和差東西同樣一個價格在賣。不説別的,就説這東北民豬。好不好?好!就是我們小時候家家都養的豬,為啥現在沒幾家養了?因為消費者很難分清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這豬肉他就不敢掏錢買。”傅國文説,“西班牙一條豬腿賣1000歐元,在咱們國內能買多少頭豬呢?買11頭豬。我們不是生産不出來,能生産出來,就是怎樣去引導。這次展會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給了消費者一個機會,能夠買到物有所值的東西。”
正是為了滿足展銷雙方的真實需求,展會還專門舉辦了貿易洽談會和綠色食品基地推介會。“主要是突出糧油,林下産品,像米、面、油,包括木耳蘑菇,山特藍莓蜂蜜等等,重點邀了一些經銷商、代理商、分銷商、配送公司到會洽談採購,供需雙方見面。”李旭説,“再就是舉辦了黑龍江綠色食品進社區等活動,可以説是全方位、多渠道地宣傳推介咱們黑龍江的綠色有機食品。”
“通過這個渠道把咱們的産品推銷出去。這油一暢銷,它肯定要漲價,一百個人等著搶一桶油它能不漲價麼?油廠得利,油廠的工人工資拿得高,黃豆自然也跟著漲。”賈相林對自己代理的這款冷榨大豆油充滿信心。
而早在一個月前,黑龍江綠色食品精品館已在農展館正式開業了。北京的人們有了常年吃到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的機會,黑龍江人也有了展示自己優質農産品的平臺和條件。
“現在消費者對健康食品挺關注的,但是他沒法選擇,不知道哪個是好的。咱們這個精品館所有進店的品種必須經過農委初選,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而且常年監管。”精品館負責人康壽福説,“還給消費者省去了挑選的麻煩。就説五常吧,五常總共有400個廠子生産大米,上千款,老百姓怎麼選?我們就把它羅列出一二三來,你根據價位,最起碼能保證你物有所值。不會説我花了好多錢買了假五常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