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設"海上糧倉" 2020年水産品産量將達1000萬噸
- 發佈時間:2015-01-28 08:1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東已形成海參、對蝦、扇貝、海帶等十大優勢主導産業。 蘇 彬攝
當前,耕地、淡水資源等生産條件約束日趨突出,糧食持續增産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安全面臨挑戰。在此嚴峻形勢下,山東將視線轉向與自身陸地面積相當的15.9萬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近日,山東出臺了《關於推進“海上糧倉”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糧食安全和海洋漁業發展,“耕海牧魚”建設高端優質海産品生産基地。到2020年,山東省水産品總産量將達到1000萬噸,按照蛋白質含量折合糧食當量400億斤,每人平均水産品佔有量達到100公斤,為城鄉居民提供40%的動物優質蛋白。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宋繼寶介紹,漁業在保障食物供應、養護水域生態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水産品列入糧食範疇,在糧食保障方面,水産品可以起到代糧、節糧和促糧三大作用。據了解,生産1公斤的魚肉僅需消耗穀物1.5公斤,而生産1公斤的牛肉卻需要消耗穀物7公斤,很多濾食性魚類可以不消耗穀物,僅僅依靠攝食浮游動植物來轉化形成優質蛋白,水産品蛋白質含量大約是穀物蛋白質含量的2倍。發展漁業不僅不與糧食生産爭地、爭水,而且可以改鹼、肥田、解毒。山東沿黃區域“上糧下漁”改造鹽鹼地的做法,收到了漁、糧兩利的成效。農田施用海藻肥還可以有效改良土壤,解決土壤重金屬超標、土壤板結等土壤污染、退化問題。
山東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3345公里,約佔全國的1/6,具有建設“海上糧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産業基礎。近年來,山東引入工業化的理念建設現代漁業園區,漁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全省已審定規模化的省級現代漁業園區223處,園區示範引領作用突出,其中萬畝以上集中連片的漁業園區達50多個,東營市30萬畝現代漁業園區成為全國最大的漁業園區。目前,山東已形成了海參、對蝦、扇貝、海帶等十大優勢主導産業,全省規模以上漁業企業發展到720多家,規模化的專業漁民合作社發展到1500多個。
山東還是我國漁業科技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雲集了全國半數以上高科技人才和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強大,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迅速。同時,山東省的漁業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先後實施了漁業增養殖、漁港、漁船管理和養殖水域灘塗佔用補償等一系列規章,嚴格漁船管理,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保障了漁業發展環境。
有關專家指出,山東實施“海上糧倉”建設,漁業生産仍面臨4塊短板:
近海傳統漁業資源衰退。受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山東海洋漁業資源的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種類組成趨於小型化、低齡化、低質化,帶魚、大小黃花魚、烏賊等傳統漁業資源已形不成漁汛。
漁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比較薄弱。漁港漁船老舊現象突出,漁業養殖設施普遍老化,水産品加工增值率普遍不高,水産品品質追溯、水生生物疫病防控體系尚不完善,漁業機械化水準低。
漁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省漁民專業合作社共1561家,入社成員近7.3萬戶,佔全省漁民總戶數的15.2%。漁業規模化、標準化、資訊化、品牌化水準提升乏力,現代化水準受到制約。
漁業抗風險能力有待提升。山東漁業尚未被納入政策性保險範疇,商業性保險也剛剛起步,未對水産養殖業形成大面積覆蓋,一旦遇到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受災漁民恢復生産難度很大。
下一步,山東將著力培育水産養殖、漁業增值、海洋捕撈、水産加工、漁業休閒五大主導産業,積極推進實施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海洋牧場建設、遠洋漁業建設、水産品冷鏈物流建設、休閒垂釣基地建設五大重點工程,著力構建“海上糧倉”的資源環境保護、現代經營、科技支撐、公共服務保障、政策支援五大支撐體系。此外,山東還將設立“海上糧倉”建設投資基金,積極探索將漁業養殖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範圍。(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