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ISIS與“基地”兩大恐怖主義毒瘤 全球反恐亟待加強

  • 發佈時間:2015-01-21 07:55: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水明 王雲松 韓曉明  責任編輯:羅伯特

  1月17日,伊拉克軍隊在該國北部和西部開展的軍事行動中,擊斃至少21名“伊斯蘭國”組織武裝分子,並收復3座村莊。“伊斯蘭國”組織的大本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在中東地區,與“伊斯蘭國”組織並駕齊驅的另一個極端組織,是活躍在葉門的“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

  恐怖主義勢力惡性膨脹,加劇了中東多個國家的緊張形勢和動蕩局面,也破壞了世界的安寧。人們不禁要問:“伊斯蘭國”和“基地”究竟是兩個什麼樣的組織?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它們不斷坐大對地區格局帶來什麼影響?中東各界對兩個組織有何看法等等,都值得人們探究和思考。

  “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是兩大毒瘤

  “伊斯蘭國”組織的前身是“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分支——伊拉克“基地”組織。近年來,敘利亞內戰及伊拉克局勢持續動蕩為該組織的壯大提供了條件。在合併了其他幾支宗教勢力後,該組織于2013年4月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2014年6月,又宣佈成立“伊斯蘭國”組織。

  “伊斯蘭國”組織與“基地”組織雖然擁有共同的終極目標:要在世界上建立“最純潔的伊斯蘭國”,施行嚴格的伊斯蘭教法,但在戰略部署方面,二者存在嚴重分歧。在獲取新的支援者和資金方面,雙方也在激烈競爭。

  “伊斯蘭國”組織“建國”,其領導人巴格達迪自封“哈裏發”,明顯損害了“基地”組織在全球“聖戰”中的正統地位。去年2月,“基地”組織發表聲明,聲稱切斷了與巴格達迪的所有聯繫。此舉顯示出“基地”組織與“伊斯蘭國”組織已處於決裂狀態。

  “基地”組織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偏遠地區為中心,試圖通過在全球發展分散的下層組織來達到其終極目標。同這種遍地開花的戰略相比,“伊斯蘭國”組織則更傾向於領土兼併、建立政權的穩紮穩打式戰略,最終實現“哈裏發帝國”的夢想。據美聯社報道,“伊斯蘭國”組織近日試圖在阿富汗南部地區建立新據點,甚至想從阿富汗塔利班內部“挖人”。長期以來,“基地”組織視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為其後院,但隨著“伊斯蘭國”勢力的介入,兩個組織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衝突。

  以葉門為據點的“基地”組織活動大致可分3個階段:20世紀末至“9·11”事件期間是“基地”組織在葉門的滲透階段;2001年至2006年是葉門“基地”組織遭受重創的時期;2006年至2009年,葉門“基地”組織捲土重來,並與沙特的“基地”組織合併成立“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近年來,該組織利用葉門和地區局勢動蕩,展開了新一輪恐怖主義活動。

  美國傳統基金會阿利森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中東事務高級研究員詹姆斯·菲利普斯認為,“基地”組織與“伊斯蘭國”組織的競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權力鬥爭可能會消耗他們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恐怖競賽”——看誰能夠針對西方發動規模更大的恐怖襲擊。

  埃及開羅大學政治係教授哈桑對本報記者説:“‘伊斯蘭國’組織比‘基地’組織在意識形態上更加極端。這兩個組織重建聯盟恐怕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樣,它們都是人類社會肌體上的兩顆毒瘤。”

  全球反恐將面臨更多挑戰和嚴峻考驗

  隨著中東地區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的強勢反彈,中東各界圍繞“伊斯蘭國”組織和“基地”組織展開了大量討論。有人認為,中東地區複雜的教派、政治紛爭,是這些組織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還有人認為,“伊斯蘭國”組織的出現和“基地”組織的張狂,是美國失敗的中東政策造就的惡果。

  中東一直是宗教、民族矛盾的多發地。近代以來,中東政治變遷又與西方地緣擴張密切相關,特別是列強對中東的不斷征服和壓迫,引發伊斯蘭世界對西方持續的憎恨和反抗。

  “9·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兩場反恐戰爭。阿富汗戰爭雖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打散了“基地”組織,但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又為“聖戰”分子提供了新的溫床。2011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社會政治運動,不僅加劇了中東的動蕩,也給伊斯蘭激進主義、宗派分裂、教派衝突打開了新大門。經濟與民生問題的日益突出、宗教與世俗的嚴重對立、地方和部落勢力不斷坐大、多國內戰曠日持久和外溢效應蔓延等等,都是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

  2014年6月,“伊斯蘭國”組織攻佔伊拉克西部、北部和敘利亞東部大片領土,一度進逼至巴格達以西20多公里區域。目前,“伊斯蘭國”組織武裝人員已超過10萬人,實際控制區域近30萬平方公里。伊拉克政府軍和庫爾德武裝在伊境內多地與“伊斯蘭國”組織持續激戰,局勢膠著。自去年8月開始,美軍對“伊斯蘭國”組織發動超過2000次空襲。

  更令人憂慮的是,受“基地”和“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的蠱惑,許多歐洲青年前往伊拉克、敘利亞加入“聖戰者”大軍。還有一些青年在接受恐怖組織系統培訓後回國,蟄伏等待恐怖組織的指示,伺機發動襲擊。據統計,截至去年10月,超過1000名法國人曾經或正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國參戰,其中200多人已返回法國。美國情報機構的研究報告認為,除西亞、北非、中亞和北高加索地區等恐怖主義重災區外,歐洲將成為“聖戰者”發動攻擊的新目標。

  隨著恐怖勢力蔓延“全球化”、恐怖分子“本土化”、策劃手段“高端化”和襲擊形態“獨狼化”,全球反恐將面臨更多挑戰和嚴峻考驗。加強國際合作,以統一的標準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才能有效遏制直至根除恐怖主義。

  (本報開羅1月19日電)

  >> 點評

  李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研究人員):當前,“伊斯蘭國”組織與“基地”組織成為世界兩大恐怖主義毒瘤,亟須國際社會攜手應對。一是促進地區穩定,防止暴恐流毒擴散。國際社會需著重根除當地暴恐土壤,如提升當地政府治理能力和經濟發展水準,緩和民族和教派衝突等。二是加強國際合作,形成反恐合力。國際社會需防範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恐怖分子跨境流動,加強網路反恐和金融反恐等,以有效應對恐怖分子的外溢回流和網路滲透等現象。三是提倡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因此,亟須提倡不同民族、宗教之間的文明對話與包容發展,緩和不同宗教之間的對立情緒。

  實際上,恐怖主義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因地制宜,採取治標治本之策,加強國際合作,恐怖主義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根除。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