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個人徵信業市場開閘 券商預測規模達千億

  • 發佈時間:2015-01-20 08:49:16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行“欽點”8家機構各亮絕招

  在國外,個人徵信是一筆大生意。僅以美國個人徵信公司三巨頭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之一的TransUnion(信貸局環聯有限責任公司)為例,其在個人信用報告服務領域的年收益就高達40億~50億美金。

  2015年1月5日,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

  這被業內視為是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的“開閘”。此前,我國的個人徵信體系由央行主導建立,可以開展個人徵信服務的“正規軍”只有央行徵信中心及其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央行此前《中國徵信業發展報告(2003-2013)》顯示,2013年中國徵信市場整體規模約在20億元。較之成熟的個人徵信市場,我國個人徵信市場還有進一步拓展市場的空間。

  央行的一小步,能否成為我國個人徵信市場發展的一大步?

  個人徵信業市場前景廣闊:券商預測規模達千億

  對許多有過貸款經歷的人來説,個人徵信並不陌生。當個人在銀行辦理過信用卡、貸款、為他人貸款擔保等業務,其信貸交易歷史資訊就會被記入個人徵信系統,從而形成個人的信用報告。在個人申請信用卡或是貸款消費時,商業銀行便會查看申請人的信用報告,了解申請人的信用記錄。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建設運營的央行徵信系統,自2006年1月正式運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底,該系統分別為1963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及8.5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的查詢量分別達到8398萬次和3.27億次。

  然而,央行徵信系統主要採集的是授信機構信貸資訊,缺乏未與銀行有借貸關係的個人或企業資訊, 許多未被系統覆蓋的群體如學生、個體工商戶等難以獲得信用服務。此外,近年來我國網際網路金融蓬勃發展,眾多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P2P平臺等卻無法接入央行徵信系統。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于2014年7月6日發佈的《徵信系統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影響研究》評價指出,我國公共徵信體系發展迅速,但專業的私營徵信公司發展遲緩。

  據了解,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化徵信模式發展較為成熟,徵信機構向資訊提供者付費獲取資訊,製作如個人信用報告及個人信用評分等個人徵信産品,使用者需付費獲得這些産品。方正證券此前預測,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的龐大,未來發展成熟之後個人徵信市場空間很可能達1000億元規模。

  “總體來看,中國徵信機構規模小,服務與産品種類少,資訊獲取難度大,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徵信産品和服務的需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曾如是評價。

  入“市”者業務思路各不相同

  然而,根據央行的《通知》,8家機構只是獲得央行的“欽點”開展個人徵信業務準備。至於能否順利獲得牌照,仍有待6個月之後的考核。

  作為被央行“欽點”的機構之一,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下稱“中誠信徵信”)執行董事孔令強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中誠信徵信自2002年開始涉足企業和個人徵信業務,在企業徵信報告、個人信用資訊認證、個人信用評分和數據挖掘等方面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業務模式。

  孔令強透露,近年來,中誠信徵信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持續增長,2014年營業收入超過5000萬元,其中個人徵信業務所佔比例近20%。

  “如果真正獲得業務牌照,我們的商業化産品運作還有很多空間。” 孔令強對《中國經濟週刊》坦言,“原來我們與商業銀行等客戶是一對一的項目合約,未來可以搬到線上去,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此外,過去我們做了許多數據挖掘和分析,但服務對象單一,我們甚至不可以宣傳自己可以提供這樣(個人徵信)的服務,未來這種能力可以提供給更多的客戶。”

  相比之下,風頭正勁的網際網路企業對徵信業務的思路則迥然不同。

  “芝麻信用的背後是阿裏集團既往積累的數據基礎和技術基礎。” 螞蟻金服公關經理張道生表示,螞蟻金服日數據處理量在30PB(約合3000萬GB)以上,相當於5000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總量。

  “螞蟻金服有很廣泛的信用數據來源,是很大的一塊資産,數據是未來的石油、黃金。” 螞蟻金服首席信用數據科學家俞吳傑表示,其數據來源包括用戶註冊資訊、職業、家庭、狀況以及使用淘寶、支付寶錢包,支付、繳費、還信用卡等動作的資訊。

  “我們針對用戶的網際網路大數據進行信用化應用有過業務實踐,前期的實踐是很成功的。”張道生對《中國經濟週刊》回應稱,螞蟻金服已經基於用戶信用情況,推出了螞蟻小貸及花唄兩項産品,分別針對中小企業發放企業貸款、針對個人發放消費信貸。

  張道生表示,目前,芝麻信用已經在租車、租房領域做過一些研究性驗證,為相關企業提供徵信服務。芝麻信用在業務規劃已經有所準備,未來將會是一個平臺性的公司,産品可能包括信用評分、信用認證等,但目前不方便透露具體規劃。

  徵信與隱私邊界仍待監管明確

  儘管個人徵信市場潛力巨大,也有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機構在開展個人徵信業務方面仍有許多難題待解。

  根據2013年央行下發的《徵信業管理條例》和《徵信機構管理辦法》要求,徵信機構開展徵信業務需符合兩個“第三方”的要求,即資訊來源於第三方,加工資訊服務於第三方。

  “網際網路企業背景的徵信公司將面臨很大的挑戰。”一位資深徵信業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指出,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説,其徵信來源於平臺上的海量客戶資源及其商業交易資訊和數據。按照兩個“第三方”要求,這些公司需要將花費了高額成本而分析出的結論提供給第三方,能否獲得市場認可是第一個挑戰;第二個挑戰是,開放客戶信用資訊是否會使自身陷入競爭中的不利地位。

  此外,在網路交易、社交資訊、聊天記錄等數據已經成為許多網際網路金融信用分析數據來源的今天,是否會涉及到隱私的問題採集,仍有待進一步監管細則的出臺。

  “對於隱私資訊如何採集以及採集的範圍,肯定需要相關的規範。應當區分個人資訊與個人信用資訊,比如涉及道德、宗教信仰、血型的資訊是否也要採集。” 該徵信業人士表示,此前監管部門也就此難題與企業有過多次交流和探討。“我相信,從今年開始會不斷地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細則出臺。”

  “不過實現成熟的個人徵信商業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部分機構是想先拿到牌照,但是具體的運營模式並沒有想清楚,甚至還缺乏相關業務人才。”該徵信業人士總結説。《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