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族體育傳承需旅遊産業助力

  • 發佈時間:2015-01-19 02:32:0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西靖西地處中越邊境,鵝泉蜿蜒而過,這裡的人們自古以山歌傳情,以繡球定情。隨著時代變遷,繡球逐漸發展為民間體育項目,被當地保護和傳承下來。

  靖西縣新靖鎮舊州村,一塊長40米,寬25米的拋繡球場地坐落在村口。綠色的草皮,高聳的不銹鋼繡球架,10米高空一個直徑1米的圓環,男女老幼在草地上投擲繡球,繡球穿過圓環即為得分。

  每逢節假日,這裡就是當地群眾和遊客遊玩嬉戲、比賽拋繡球的地方。天空劃過一道道繡球的痕跡,地上一張張樂開花的笑臉,構成“繡球之鄉”舊州獨具特色的風景。

  踏上舊州街的石板路,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青磚、木門、鮮艷的布條和綢帶,一座座古民居門前幾乎都坐著縫製繡球的女子。

  “舊州人,哪有不會做繡球,不會玩繡球的。”45歲的趙美齡説。在舊州,從七八歲的小女孩到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都會穿針引線做繡球。活躍在舊州的刺繡藝人有三百多名,每年生産手工繡球20余萬隻。

  關於繡球的故事,趙美齡告訴記者,每逢春節、三月三、七夕等傳統佳節,壯族青年男女便匯集在村邊地頭、河畔草灘,男女分列,相互對歌,然後女方將繡球拋向意中人。若兩情相悅,即可訂下終身……

  然而,這樣的場景隨著年輕人不斷外出務工,幾乎見不到了。但是,作為健身項目,拋繡球運動仍然被人們傳承下來。

  靖西縣文化和體育局局長農俊傑告訴記者,繡球從表演項目轉化為比賽項目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地“繡球高手”趙鳳全曾應邀參加第二、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拋繡球運動在靖西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隨著時代節奏的加快,喜歡玩繡球的人越來越少,需要通過一些舉措重新激活人們對繡球的興趣。”

  舊州拋繡球場地就是為重塑繡球運動而建的。2012年動工,次年建成投入使用,為自治區體育局確定的10個首批廣西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傳承示範基地建設項目之一,也是靖西縣建成的首個標準拋繡球場地,配套成立了舊州拋繡球傳習基地。

  農俊傑告訴記者,目前傳習基地有教員3名,固定學員400名,利用農閒時間、節假日開展傳習活動,參加練習人員主要有當地熱愛拋繡球的農民群眾,也有到舊州旅遊的外地遊客,繡球場建成以來,不僅舉辦了幾次拋繡球比賽,也成為當地群眾傳習和遊客體驗拋繡球活動的重要場所。

  “沒有旅遊産業的帶動,傳統體育運動的發展難有起色,”農俊傑説。“風景再好,遊客走了很少會再來,但是如果有一項運動能讓他銘記這裡,甚至愛上這項運動,並口口相傳讚譽這裡,那我們就成功了。”

  當地村民不僅會製作繡球,還擅做繡球買賣,讓遊客參與拋球球運動,親身體驗繡球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繡球生意自然紅紅火火,繡球運動及繡球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

  拋繡球的場地邊,6組蘑菇造型的看臺環繞而建,儼然一片現代化的農家休閒勝地。鵝泉水、彩繡球、針線飛舞的石板路……鬱鬱蔥蔥的大山深處,因繡球而靈動,因繡球而生色。舊州居民葉素青告訴記者,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拋繡球運動的推廣,家鄉的人氣明顯比前幾年旺了不少。

  當然,當地政府對繡球運動的傳承發展不僅局限在大山中。農俊傑告訴記者,近日,靖西縣體育局已向舊州村訂做5000隻比賽專用手工繡球,送給全縣中小學校,作為開展民族體育項目教學之用。

  在靖西縣民族中學,記者看到拋繡球已經成為體育課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們拋起繡球有模有樣。校長黃慧認為,將民族傳統體育與旅遊産業相結合,是激活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有利方式;將民族體育推進校園,則是傳承和延續民族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