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奶業困局,路在何方?

  • 發佈時間:2015-01-19 01:20:11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在各類探討“倒奶”問題成因和解決之道的報道認為:把“散戶倒奶”歸因于企業的拒收,還有的認為當前我國液態奶消費中低溫奶比重偏低的産品結構是造成奶農“倒奶”的重要原因。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歸因“乳企拒收”恐為緣木求魚

  將奶農“倒奶”現象發生的原因歸結為乳業的拒收,是由於對中國奶業市場了解不夠。分析該現象的成因,客觀地看,應該是中國乳業在升級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也凸顯了國內奶牛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

  業內觀察人士表示,“對於散養戶而言,由於原料奶的品質問題,他們始終沒有穩定的、可靠的銷售渠道。早期,一些地方性中小乳企是大量散養戶的原料奶的主要收購方。近年來,行業競爭不斷加強,消費者對乳品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這導致地方性中小乳企失去了最後的生存空間。因此,散養戶面臨‘倒奶’的窘境就不難理解。”

  對於奶農的出路,專家表示,“規模化、集約化是奶業養殖的發展方向,直接決定著原料奶的品質以及養殖戶的市場競爭力。奶農唯有改變既有的發展模式,融入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之中,才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而要真正實現這種模式,大型乳企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大有可為,重點是建立一種乳企和奶農的新型關係。而伊利等大型乳企已經為此探索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

  為了從源頭上保證産品品質,在中國乳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伊利等國內大型乳企一方面加快發展自有奶源,另一方面還積極帶動奶農從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的方向轉變,從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扶植,使不少奶牛養殖戶發展成為標準化的家庭牧場。對此,業內人士評價道,伊利在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方面的作為,成功打造出中國奶源建設的樣本,對乳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比較巴氏奶和常溫奶優劣恐不客觀

  在目前對“倒奶”問題的討論中,有這樣一種論調:營養成分不如巴氏奶的常溫奶由於易運輸佔據了國內主流市場,而以生鮮乳為原料的巴氏奶由於國內奶農生産成本高,才被市場淘汰,導致了倒奶事件的發生。此種論調是有待商榷。

  其實,巴氏奶與常溫奶雖然在加工工藝方面不同,但兩者的主要營養成分並無顯著區別。從食品安全性來説,常溫奶反而比巴氏奶更有優勢。因為巴氏奶對冷鏈有著極高要求,一旦出現問題,將直接導致牛奶變質。但常溫奶由於採用UHT(超高溫暫態滅菌)技術,則呈現更為穩定的食品安全性。

  從世界乳品消費格局來看,也是巴氏奶和常溫奶並存,甚至很多歐洲國家都是以常溫奶為主。比如,在巴氏滅菌法發明人巴斯德的故鄉法國,常溫奶的市場份額高達95.5%,而其他國家同樣如此,比利時常溫奶的市場佔有率為96.7%,而西班牙為95.7%,葡萄牙為92.9%。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利國表示,到底選擇哪種産品品類作為主流消費品種,是由其國情決定的。我國情決定了常溫奶佔據市場主流的局面,目前,常溫奶70%以上的市場份額實際上是消費者持幣投票的結果。

  “一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巴氏奶,常溫奶乳企會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這種壓力一旦傳導到行業上游,大量北方地區的原奶可能就會真正面臨無人收購或減少收購的問題,進而可能推動行業走向衰退。

  (文字:劉曉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