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改革繪出美麗中國

  • 發佈時間:2015-01-17 05:52: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製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摘自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排污權使用費由地方環境保護部門按照污染源管理許可權收取,全額繳入地方國庫,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排污權出讓收入統籌用於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佔和挪用。試點地區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對排污權出讓收入使用情況的監督。

  ——摘自《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回顧2014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用了一個詞形容——前所未有。

  從《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的印發,到退耕還濕試點的推進,再到新環保法的審議通過……2014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蹄疾步穩,改革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涉及面之廣,都為空前。

  回應百姓期待,解決“心肺之患”,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發揮巨大的牽引作用。

  “兩隻手”都發力

  一個10萬千瓦的環保設備,每天正常運轉成本是50萬元,不開也就罰1萬元。“50:1,誰不會算這筆經濟賬?環保設備‘睡大覺’不足為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對此常常感到痛心不已。

  不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讓信春鷹松了口氣。新環保法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産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可按日計罰,拒不改正者還可處以10天至15天的拘留。

  “我國正面臨著霧霾等諸多環境問題,‘史上最嚴’新環保法的實施,是針對我國嚴峻環境現實的一記重拳。”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表示。

  新環保法的審議通過,只是我國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堅決向污染行為説“不”的一個序曲。

  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已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納入2015年的立法計劃,土壤環境保護法初步形成了法律草案,濕地保護條例的制定與實施工作在各省陸續開展。

  用剛性約束為生態文明保駕護航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更加注重運用無形之手——市場的力量,是更重要的一面。

  這一年,《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到2015年底前試點地區全面完成現有排污單位排污權核定,到2017年底基本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發佈,要求在重點行業以及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等領域,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排污企業付費購買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的治污減排服務。

  “生態環境治理需要綜合運用行政命令、市場激勵和法律法規等多種手段,共同推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如是評價。

  “指揮棒”變綠了

  依據新標準,74個重點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比例僅為4.1%;我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為9.0%;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林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0.0%。

  霧霾天氣、水質惡化、土壤污染……多年經濟高速發展背後,日益積累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建設美麗中國,需要一種新的創新激勵機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引導中國走向綠色之路的重要途徑。”夏光説。

  過去,一些地方常常將發展簡單理解為GDP的增長,關鍵時刻經濟發展優先,環境保護靠後,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GDP。新形勢下,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應如何統籌?做好這道題,考核指揮棒的轉變至關重要。

  2014年,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改革實施規劃制定。“作為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依據,如果官員任期內由於監管不力,造成自然資源資産貶值或下降得過多,將不被提拔。”業內人士解釋。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印發後,首次提出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完成情況考核指標和終期考核實施品質改善績效“一票否決”,給各級政府戴上環保“緊箍咒”。“考核既是激勵措施,又是鮮明導向,注重群眾直觀感受的考核將加速推進地方環境管理模式轉變。”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説。

  廣西金秀縣的變化正是一個縮影。雨後,驅車前往廣西金秀大瑤山,青山如黛,更顯婀娜。“現在廣西不再考核金秀的GDP,生態環境、旅遊産業、城鎮化這‘新三樣’取代了GDP、財政收入和工業化的‘老三篇’。”金秀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吳建春告訴記者。

  此外,考核指揮棒向“綠色”傾斜的可喜變化已在各地涌現。過去一年,陜西省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指標作出重要調整,各市超額完成GDP增長任務的不再加分,生態環保指標則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

  南京市政府明確,將PM2.5年均濃度下降及10項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各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70余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對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把握更加科學。”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説。

  劃定“生態紅線”

  2014年,歷經多次修改完善,天津市海洋生態紅線區正式敲定,此次劃定的海洋生態紅線區包括219.79平方公里海域和18.63公里岸線。

  根據確定的生態紅線區範圍,天津市海洋局表示將圍繞生態紅線區水質達標率,提出具體的污染物排海管控措施和修復整治工程,確保至2020年控制天津海域生態紅線區水質達標率不低於80%。

  像天津這樣,根據環保部印發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各地都在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展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蘇州市劃定生態紅線區域3205.52平方公里,其中一級管控區面積為141.76平方公里,區域內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貴州省劃定9條林業生態紅線,提出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不少於1.32億畝,濕地面積保有量不少於315萬畝;安徽省劃定4條生態紅線,提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5%……生態紅線劃定正穩紮穩打地推進。

  倘若缺乏健全的保障機制,生態紅線的劃定只能是“紙上談兵”。如何嚴守生態紅線,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是紅線落地的突破口。

  過去一年,浙江省將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由最初的每年每畝8元提高到每年每畝27元;中央財政安排6.4億元,在21個國際重要濕地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打響環境保衛戰,成效初顯。截至目前,我國公益林有效保護面積達到23.6億畝,退耕還林工程累計造林4.4億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萬平方公里,我國生態狀況總體呈現生態惡化態勢得到初步遏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