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哪來·如何用·咋保護

  • 發佈時間:2015-01-16 09:34:01  來源: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 姜琳 吳雨

  隨著央行近日發出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的通知,8家入圍民營徵信公司引起了廣泛關注。放開市場引入競爭是好事,然而在當前個人資訊保護和相關監管機制尚不明晰的情況下,徵信數據從哪來、如何用、個人隱私咋保護,將是民營徵信公司面臨的三大問題。

  打車爽約、拖欠物業

  哪些記錄應當納入個人徵信?

  “這次‘開閘’最大亮點就是騰訊、阿里巴巴兩家網際網路企業下屬徵信機構入選。這使徵信超越了金融交易概念,擴大了數據來源範圍。”長期研究徵信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説。

  令公眾耳目一新的是,芝麻信用、騰訊徵信都將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用個人在社交網站上的各種表現為用戶“畫像”、打分。這就意味著滴滴打車爽約、婚戀網站上重復徵婚、淘寶上的差評等,都可能進入個人徵信報告。

  不過,8家公司中最先入行的中誠信徵信執行董事孔令強認為,水電費繳納記錄可以納入個人徵信,但那些資訊比較模糊、難以判斷的記錄不便納入其中。“比如打車爽約,是不是因為對方遲遲不來?拖欠物業費,是不是因為物業服務太差?”

  實際上,關注個人信貸以外的記錄並非民營徵信機構的“新招”。在央行個人徵信系統裏,就已經包含拖欠電費、拖欠話費、偷稅漏稅等資訊,只不過在信用報告中還未得到體現。央行徵信中心黨委書記王曉明説:“我們歡迎民營機構加入個人徵信市場,特別是‘三馬’的參與帶來了海量數據,不過如何篩選數據、挖掘出可以判斷個人信用水準的有效變數,還待技術創新。”

  數據自産、互不聯通

  “民間報告”有公信力嗎?

  網際網路時代,數據即信用,信用即財富。凡事有利有弊,“數據越多,‘噪音’越多,就越容易失真,這是很大的挑戰。”王曉明説。

  從目前看,騰訊、阿裏的個人徵信數據主要還是源自本平臺的數據,並未接入央行徵信中心。而中誠信徵信、鵬元徵信等資深徵信企業的個人徵信數據,還是來自銀行、保險公司、小貸公司,主要服務也面向銀行。

  孔令強説,從世界經驗看,個人有效徵信數據90%産生於信貸領域,90%使用也是在信貸領域。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挖掘,儘管不能得到收入等核心數據,但可以反映其信用變動的趨勢,這是傳統的信貸報告所沒有的優勢。

  他舉例説,如果有人在社交網路、朋友圈發文買房、搬家或換新車了,就可以根據其新房的位置、新車的品牌型號大概推斷其收入變化,銀行可因此增加或降低授信。不過,這樣的“民間報告”要有公信力,不僅需要做到數據來源權威準確,最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

  聊天記錄、支付資訊

  “我的隱私”會成“他人財富”嗎?

  民營機構做個人徵信會否出現隱私洩露,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某門戶網站的專題調查顯示,3000多名投票網友裏六成不看好個人徵信發展前景,絕大部分都是出於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擔憂。

  “盜號問題都還沒解決,隱私洩露了誰來負責?銀行卡資訊都能肆意販賣,更何況是個人徵信?”有網友留言。

  我國《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收入、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産資訊等,但明確告知主體提供該資訊可能産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微信朋友圈、支付寶轉賬記錄等到底算不算個人隱私?一旦隱私洩露,應該怎麼維權?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説,在個人信用資訊徵集過程中,當個人權益受到侵害時,許多人毫不知情。我國現在尚無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法,對於哪些數據涉及隱私權需要保護,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作為新生事物,對民營徵信公司不宜求全責備,但相關立法和監管工作要加緊跟上。”李稻葵認為。

  據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