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業態催生“智慧時代”

  • 發佈時間:2015-01-15 06:06: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眼下的消費新業態,可以用一個詞語形容:智慧時代。

  很難説是消費者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是網際網路思維的影響讓新業態全方位地改造著人們的消費環境。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O2O的熱浪、“懶人經濟”時代的到來,共同催生了這樣一批新業態:隨處可及、隨時可抵、中間環節越來越少、和源頭的距離越來越近。

  “長翅膀"的貨物

  消費者需要的不是網際網路技術、不是電商,而是隨時隨地都能滿足的購物需求

  1月4日,在瀏覽了半小時網頁後,家住北京海澱區的張阿姨還是難以下定決心:這是蘇寧易購紙品洗護“買2付1”的最後一天,她搶到的“滿減”優惠券從第二天才開始使用。

  她的糾結並未持續太久。1月5日,“買2付1再用券”的活動開始了,張阿姨心滿意足地開始了又一次掃貨的征程。6個小時後,西三旗站點的王長海師傅送貨到府。

  根據張阿姨的經驗,錯過了這個村還有下一家店,只要留心,總能以合適的優惠拍下心儀的商品。

  各類網站不一而足的優惠活動考驗消費者智慧,蘇寧易購亦然。不過,它極少被蘇寧雲商董事長張近東定義為“電商”,而是用了另一個詞:網際網路零售商。

  “這不僅是稱呼上的差異,更體現了網際網路零售商對傳統電商的顛覆。”作為曾經的線下零售商代表,張近東認為,網際網路正步入傳統行業的核心地帶,傳統行業正全方位地向網際網路轉型,兩者的深度融合將帶來下一階段最大的新增長點。在此期間,必將會充滿著傳統行業與傳統網際網路之間的顛覆與反顛覆。

  和張近東一樣,很多零售商開始意識到:消費者需要的不是網際網路技術、不是電商,而是隨時隨地都能滿足的購物需求。

  技術管理創新、分析消費者數據,百貨、超市、家電等傳統零售業態紛紛開始擁抱“智慧零售”。與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實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商場的閉店潮。

  2014年,華堂商場在北京先後關閉了望京、北苑和西直門3家門店。人工與租金成本不斷上漲、競爭日趨激烈、收支難以平衡,讓這家定位於生活型綜合百貨賣場的老牌零售商最終被邊緣化。

  “傳統零售正融入網路化、數據化的大潮,智慧零售亟待發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總結説,以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為工具,大大提高了供應鏈效率。

  地道的服務

  每個移動賬戶組成的“人聯網”能全天候建立起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空間與時間的便捷性並不來自於遍地開花的實體門店,而來自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商業布點的優化

  2015年元旦,李耀偉拉著自己的裝備開始接單。

  他的裝備是一輛配有“趕集易洗車”和“一元洗車”標識的三輪車,吸引了不少目光。交流之後,有兩名車主立即下載這款APP提交申請,成了李耀偉的客戶。

  包括李耀偉在內,已有70多名專業洗車工人加入“趕集易洗車”的隊伍,在北京市8個直徑5公里的小區域開始到府洗車的實踐。

  在趕集網CTO、趕集易洗車負責人羅劍的設想中,8個實驗區要攤成8個完美的“煎餅果子”。業務推行順利、流程到位後,到府洗車的網點將在北京全面鋪開。

  目前,趕集網70%的流量來自於移動客戶端,這一比例比行業平均水準高出不少。根據自己的線上優勢尋找O2O市場突破口,趕集網將目光瞄準了汽車後市場。

  “先通過洗車這樣一個簡單、高頻、標準化的服務來贏得客戶的信任,之後能衍生出保養、打蠟、維修、保險等眾多服務。”羅劍説。

  洗車的做法有多種:與實體店合作、自己開實體店、到府洗車。第一種做法難以管控品質,第二種做法擴展速度較慢,但最重要的是它們都無法解決市場痛點:耗時。最後,“趕集易洗車”選擇了現在的模式:到府洗車。

  移動互聯的發展,讓趕集網能在“最近”和“最快”之間迅速找到平衡。羅劍舉例説,通過統計能算出洗每一車型所需時間的區間值。假如有車主要求洗車,一名師傅離他最近、可需要等較長時間,另一名師傅距離稍遠,卻時間充裕。系統能通過後臺技術,算出誰能最快到達,最大程度節約車主時間。“一個人同時溝通的精力非常有限,網際網路可以承載很多溝通任務。”羅劍説。

  如今,每個移動賬戶組成的“人聯網”能全天候建立起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空間與時間的便捷性並不來自於遍地開花的實體門店,而來自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商業布點的優化。

  羅劍表示,網路對服務流程的改造迎來了服務業的O2O時代,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解放了生産力。“誰的服務品質監管更到位,服務系統更優化,誰就能在行業中凸顯出來。”

  改變習慣的一小步

  在社區化發展的進程中,搶佔消費者“最後一公里”的社區電商成為眾多商家的努力方向,社區電商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習慣

  下班回家,來到社區驛站,取上昨日預定的半成品菜,再順帶捎上寄放在驛站的快遞,回家動手做飯——對於北京北苑小區的居民來説,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

  不久前,柴濤磊負責片區的社區驛站開始和“青年菜君”合作。後者是由幾個年輕人創辦的為都市白領提供半成品菜的企業。在這之前,“青年菜君”大多在地鐵站口的店面設立用戶自提點。

  “現在,我們所有的社區驛站都和這家企業開展了合作。選擇合作商家必須符合驛站理念,就是更多地為居民提供貼近性的服務。”柴濤磊説。作為《北青社區報》北苑分社的社長,柴濤磊需要負責4個板塊:社區報、微信平臺、實體社區驛站以及正在開發的社區APP。在他看來,社區驛站更多是社區服務平臺與新型社區服務模式的整合。

  “與商業性網站或者APP不同,我們的優勢不線上上,所以幹的活更像過去的傳達室,來搭建更好的鄰里關係。”柴濤磊説,目前,他們正處於打基礎階段,通過各類活動拉近與居民的距離。

  由於缺少線上優勢,從黏性極強的社交切入,成為北青社區驛站的戰略。

  柴濤磊的同事張玲是《北青社區報》天通苑分社的社長。1月3日,她通過與天通苑一家商場合作舉辦了跳蚤市場的活動,很受附近居民的歡迎。

  “老人更愛看報紙,上班族可以利用驛站平臺寄放快遞,孩子可以在讀書角寫作業,未來開發的APP能吸引更多年輕用戶。”張玲説,為了提高對社區的覆蓋能力,一項叫做“社區眾享”的服務誕生了。

  在與原産地直接對接、砍掉繁複的中間環節後,居民在家通過手機搶購,選好配送的驛站,用微信支付。記者了解到,這種深耕社區的方式産生了良好效果,也正在培育居民的默契和習慣。“居民喜歡以他們信賴的渠道買到好東西,對這一需求的發掘催生了社區眾享服務的誕生。”張玲説。

  在社區化發展進程中,搶佔消費者“最後一公里”的社區電商成為眾多商家的努力方向。社區電商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習慣。而習慣背後,是暗流涌動的商業機會。

  “下一步,我們將發力新媒體,將找保潔、保姆、洗車、送水等需求嫁接到APP上。”張玲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