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怕不保險不買保險”的難題該咋解

  • 發佈時間:2015-01-12 10:29:28  來源:寧夏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核心提示

  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我國要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到2020年保險深度要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而寧夏地區的保險市場尚未完全成熟,無論是保費收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還是每人平均保費額,均是行業短板。那麼,我區保險業該如何行動?

  【現狀解析】

  很多人“怕不保險”不買保險

  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保險深度要達到5%,而近些年來這一數字一直徘徊在3%。看起來僅兩個點數,需要衝破的藩籬卻不只幾重。數據顯示,2010年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保險密度達2000-3000美元,保險深度在12%左右。而我國到2020年,每人所花的保費要比2012年末高出近一倍才能“達標”。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我區不同職業的許多員工、很多百姓甚至連一張保單都沒有,未給員工投保的企業也不少見。

  採訪中記者發現,儘管近年來我區保險業的保費規模大幅上漲,但行業短板與不足之處也日益凸顯。銀川市民趙永亮的話反映了許多百姓的心聲:“感覺一些賣保險的很像做傳銷,説得天花亂墜,但問到關鍵處,他們自己也底氣不足。我們寧肯把錢存在銀行。”市民武進祥表示,有的險種似乎基本靠無處不在的廣告來推廣,實際上是否真有那麼好,沒有多少人能感受到。

  採訪中一些市民表示,保險業存在銷售誤導的問題,理賠難的情況也令人心生疑惑,“如果保險對我們真的很有保障,我們當然願意買,怕只怕萬一被忽悠可怎麼辦。”

  寧夏法律工作者趙老師説,有的保險公司不是用心開發保險業務、推出真正可信賴的保險産品,而是透過其他投機性的方式來賺錢,有的保險公司常會抄襲競爭對手的保險品種,並沒有做到真正的産品創新,整個行業尚待突破。業內人士介紹,寧夏地區的保險市場尚未完全成熟,無論是保費收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即保險深度)還是每人平均保費額(即保險密度)仍是行業短板。

  【正視短板】

  保險業急需消除“誤解”縮小差距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雖然近年來我區保險業迅猛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尚存在一些差距:民眾保險意識相對淡薄,百姓對保險的意義和功能認識還不夠,導致每人平均保險費低,民眾購買保險的比例低。保險商品種類較少、範圍較窄,從業人員尤其是保險代理人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等。保險代理人與客戶之間、客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的糾紛也時有出現。

  專業人士指出,民眾保險意識不強、産品創新不足等短板是我國保險業的總體現狀。從資本市場環境看,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保險業的投資盈利能力仍然有限。有些人跑到香港地區和美國去買保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當地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更高。

  如何改善大眾對保險業的不理解甚至誤解的情況?説到底,還是行業發展模式和服務水準有很大空間。保險業要在加強保險知識普及,解決消費者利益保護問題,提高服務能力和水準上下工夫。

  【應對策略】

  為百姓的保險體驗“上保險”

  高效解決保險消費糾紛,是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環節,目前寧夏保險業構建多層次的保險消費者維權渠道。在保險監管層面,我區正積極籌建“12378保險消費者投訴維權熱線”,寧夏保監局將新設消費者權益保護處,專門負責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聘請社會各界人士擔任社會監督員,並協調自治區糾風辦將各保險省級分公司納入自治區政風行風民主評議,加強對保險服務社會監督。在行業協會層面,成立保險合同糾紛調解委員會,試點與人民法院聯合建立保險糾紛調訴對接機制,降低保險合同當事人的維權成本。

  針對保險業存在的“天然缺陷”,我區保險業也應揚長避短,為百姓的保險體驗“上保險”。據了解,2014年1-10月,我區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71.06億元,同比增長15.59%,低於全國平均增速2.5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保險業共為我區999.5萬人次提供了近4481億元的人身保險保障,全區城鄉居民通過商業保險積累的養老和健康等長期風險準備金達197.02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