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企業孵化大市場的三大猜想

  • 發佈時間:2015-01-06 04:29:48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造“類矽谷”金融服務環境,成都高新區啟動建設創新性投融資服務綜合平臺

  □本報記者 張嵐

  美國西海岸矽谷,兩三公里長的沙丘路,密布著上百家風險投資公司,自1968年英特爾創立以來,絕大多數矽谷的高科技公司,都由這裡的投資者扶植壯大。

  而在2014年的最後一個月,中國西部創新資源和要素最密集的130平方公里上,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名詞——企業孵化大市場。此舉旨在探索金融服務創新,以點對點為基礎進行金融資源配置,讓投融資雙方直接面對面參與投融資運營,從而打造“類矽谷”的金融服務和産業發展生態環境。

  2014年12月20日,企業孵化大市場在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10天之後,舉行了首場項目推介會,各方得以一窺這個“新生兒”的究竟,也激發出種種猜想。

  猜想一:

  “梯形融資模式”的升級版?

  從給企業喝“配方奶”到給進口奶粉“降關稅”

  為何要建設企業孵化大市場?成都觸動科技有限公司的故事或能説明一二。“給我們介紹業務的拿800萬,而我們才拿80萬。”這是觸動科技行銷總監楊勇遇到過最誇張的一次經歷,原因就是缺乏渠道,而再挖深一點,則是因為公司沒有更多的錢去做樣板市場的推廣。

  這家生産全息空氣成像投影畫屏的公司,並非因為找不到融資而缺錢,“主要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去支撐這個融資的流程。”能夠找到的錢,光還利息就超過了公司的盈利。

  在成都高新區新聞發言人、金融學博士湯繼強看來,觸動科技的經歷,正是我國中小企業從“融資難”向“融資貴”轉變的縮影。企業孵化大市場構建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目前不少中小企業“融資貴”的難題,而在2006年,成都高新區還曾為“融資難”做出有效嘗試。當年,成都高新區曾在全國率先提出,針對中小企業不同成長階段,形成內源融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的“梯形融資模式”。

  但2012年以後,社會資本出現過剩的情況,企業融資找錢不再困難,轉而由於資訊不對稱,特別是中間環節增多,“融資貴”的問題漸漸凸顯。即使在成都高新區,中小企業有“梯形融資模式”服務體系的覆蓋,但因企業總量多、資金缺口大,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融資貴”問題。

  在這樣一個時期,企業孵化大市場也就應運而生。

  那麼,與“梯形融資模式”相比,企業孵化大市場又是怎樣的一種模式?“如果説‘梯形融資模式’,是旨在讓中小企業喝上‘配方奶粉’,那麼企業孵化大市場,相當於是給進口奶粉降低了關稅,它建立在“梯形融資模式”的基礎之上,是後者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升級版’。”湯繼強形象地介紹。

  企業孵化大市場將打造“一個平臺、多介面運營”的模式。“一個平臺”是指正在積極搭建、預計將於今年上半年投用的“企業孵化大市場網上交易平臺”。除了“線上”平臺以外,成都高新區還遴選“線下”載體,實現“多介面運營”。目前,成都高投集團、天府新谷、華盛佰企,獲得首批“線下”授牌,成為企業孵化大市場的運營方。在統一的大市場框架平台下,先期在這三方設立市場,有投融資需求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可自由選擇在任意一個市場,直接面對面進行交易,創業者不僅能夠找到資金,還能盡可能提高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

  猜想二:

  純公益平臺或遇冷?

  從打直拳到打“組合拳”

  “原本,我們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看一下,沒想到來了這麼多人。”研發O2O軟體的成都世紀快幫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6月才正式成立,CEO帥鵬沒想到,第一次向投資人推介,就遇上了大陣仗。只能容納100多人的大廳被擠了個水泄不通。

  而與會場氛圍相比,主辦方華盛佰企的熱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首批三家企業孵化大市場運營平臺之一,這家民營企業率先舉行了首場項目對接活動。而在之後的整個1月,其還將舉辦三場沙龍和一場政策解讀會。

  據了解,在平臺設立和後續運營方面,成都高新區充分考慮了市場細分,現有的成都高投集團、天府新谷、華盛佰企三家平臺運營企業分別代表了國資、民營公助、純市場化三種類型,且均為純公益、“零收費”。

  對於這樣一個看似無法盈利的項目,一家民企的熱情從哪來?

  華盛佰企的執行總裁杜秋表示,這首先是由於民間的投資需求。公司17位股東的背景主要來自房地産、建材、家裝等實體領域,成立之初就是希望做投資對接平臺。“我們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都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並且希望在除了房地産和股市之外,尋找到更多優質的投資渠道,”而成都高新區有眾多的創業者和項目,為雙方牽線搭橋本就是公司成立的初衷。

  的確,僅從今年來看,成都高新區不少項目和創業企業,拿到了千萬級,甚至近億元的投資,但從投資者來看,幾乎都來自省外。如何讓四川的好項目、好創意在四川實現,並讓本土投資者受益,也是設立企業孵化大市場的題中之義。

  而從一個市場主體的眼光來看,一個資源密集體中,一定有機遇可尋。杜秋表示,不排除在運作成熟之後,將模式複製到其他地方,進行市場開拓;或者以企業孵化大市場為抓手,進一步整合孵化、資本、仲介、資訊網路等創新服務體系資源。“換句話説,我們就想先把平臺做成、做好、做出人氣,自然會有其他的機會出來,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嘛!”

  談到企業孵化大市場的運營,和以前純公司的運作有何不同,杜秋認為,以前是比較零散進行牽線搭橋,相當於打直拳,而現在則是打組合拳,更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整合優質資源。“創業者算的是明天,投資者算的是昨天,怎樣才能讓他們看到今天,就是平臺可以做的。”通過三方的努力,讓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搞清楚彼此要的是什麼,以使投融資活動更加高效。

  據了解,成都高新區也將針對企業孵化大市場的運營平臺,制定相關的扶持鼓勵政策。

  猜想三:

  高度市場化下金融風險上升?

  對投資人不應“預設立場”

  “大家好!”華盛佰企董事長何永建一登臺,下面便爆發出一片“好”聲。

  這些熱烈的回應,來自當天台下在座的大量社會投資人,也讓這場推介會,超過了更為常見的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會的範疇。

  高度市場化的制度設計,政府只搭建平臺不進行“兜底”,對於專業化程度較低的社會投資人而言,是否會增加投資風險?

  這個常見的問題,在湯繼強看來,卻是陷入了“預設立場”。

  根據他的研究,在過去的金融制度設計上,通常是從投資人的立場和角度來考慮風險問題。在實際運作中,創業者創業失敗,提供融資的銀行或是投資者可以從擔保公司、政府撥款那裏獲得救濟,但創業者的風險卻沒有得到分擔,很多時候甚至不得不以其全部財産承擔無限責任。

  企業孵化大市場必須在市場的原則下、在法治的框架內、在風險共擔的共識上運作,最大限度減少中間環節,讓合格的投資者為自己的投資行為承擔責任。

  當這樣一種系統生態建立起來,儘管可能出現創業者失敗數量增多,但只要創業投資活動總量上去,根據“大數定律”,成功的總體數量也會比原來多。

  而對社會投資人判斷能力的懷疑,也被認為是一個偽命題。

  在杜秋看來,在市場上打拼多年的企業家,肯定是這個社會裏最了解市場的一批人。而且,好的投資者,一定比創業者高明,“孫正義投資馬雲的時候,馬雲自己可能都還沒搞明白呢。”

  與此同時,在監管上,成都高新區深改辦、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經發局(金融辦)、科技局、財政局、工商局、創新中心等,組成了企業孵化大市場指導委員會,對企業孵化大市場進行監督指導。企業孵化大市場除了建設相應的誠信系統外,還將引入仲介機構入駐,為投資人和項目方提供盡職調查、創業輔導、人才引進、項目評估等專業服務。

  名詞解釋

  企業孵化大市場

  企業孵化大市場是探索股權轉讓、交易、眾籌、標準化金融合約交易等金融服務創新,以點對點為基礎進行金融資源配置,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透明度,為中小微型企業構建的包容性、普惠性的投融資服務綜合平臺。此種構想與當代著名思想家傑裏米·裏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所談的眾籌社會資本、民主化貨幣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的“對等信貸”、“社會信貸”、“P2P信貸”具有極大的相通性。

  編後

  改革,要握住無形的手

  作為2014年成都市、成都高新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創新工作之一,企業孵化大市場的內核包含了市場、法治、風險三個維度。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市場。

  從“梯形融資模式”的提出到“企業孵化大市場”構想的提出,不到10年;從“企業孵化大市場”的提出到實際應用,不到1年時間。面對市場需求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如何看待自己曾經提出,並且産生了重要作用的經驗做法?

  成都高新區的選擇是以創新促改革,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其中最難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和運作方式的與時俱進。

  而從“梯形融資模式”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到企業孵化大市場更加強調市場主體、法治保障,在不同的階段,成都高新區在往前走的過程中,都始終握住了市場這只“無形的手”。

  企業孵化大市場就是用“市場的理念、市場的方式、市場的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市場的力量,通過市場自身的優勝劣汰,讓社會資金更多地流向效率更高的企業和産業部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