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耕地耘心於希望的田野

  • 發佈時間:2015-01-06 01:30:4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行進中國·創新故事

  傳統農業加上創新模式,才是農業真正的發展之路。我們創新了,沒有走捷徑,因為我們深深知道,一切捷徑可能只有一個結果——毀滅。”這是一幫自稱“視糞土為金錢”的新農人微信上的標簽,又或者他們需要以這種公開宣誓的方式不斷給自己打氣,才能在有機農業創新這條路上走得更長久。

  黃浙楠是這個叫做“挖菜幫”的新農人聯盟的“領袖”。清華大學自動化係畢業的他,八年前“突然”告別了安逸舒適的寫字樓生活,徹底接了地氣,開始從事有機農業創業,他的夢想是——幫土地恢復生機,幫城市重拾健康互信,讓更多的人吃得起真正的有機蔬菜。

  2015年新年小長假的最後一天,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百鳴堂公社變成了熱鬧的科普課堂:給長在架子上的第一茬草莓疏花疏果,用公社自製的有機土在廢棄的可樂瓶子裏澆水種菜,觀察冬眠中的小林蛙……孩子們樂了,他們不知道“黃叔叔”其實是有點矛盾的,畢竟這第一茬草莓價值不菲,他擔心完全沒有經驗的孩子們會把不該掐的果兒掐了。“既然想讓人們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有機農業,就該讓大家真正參與進來。”他自己説服了自己。黃浙楠的這種矛盾狀態就像有機種植常年以來的核心問題:如何在不添加化學合成物的前提下保證土地和作物的養分。

  堅持!這兩個字從黃浙楠做出創業決定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隨著他。剛開始做農業時,他希望自己的目標定位區別於普通勞作型,“不然無法跟成本低廉的傳統農耕競爭”。然而實際做起來才發現,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為了做出特色,讓有機蔬菜的價格真正降下來,黃浙楠開始研究、實踐和推廣立體生態有機農業模式,而“中國林蛙”(俗稱“雪蛤”)是這一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由於自然界的林蛙生長在長白山中,自然條件要求很高,不適合的溫濕度以及農藥化肥都有可能破壞林蛙的皮膚,最終導致死亡。按照黃浙楠的設想,把有機蔬菜種植大棚變成林蛙的養殖場,高標準的種植環境,既可以解決林蛙棲息需要的環境,同時可以幫助蔬菜去除部分蟲害問題。在這個模式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於那些參與種植有機蔬菜的農民來説,由於林蛙的收益遠遠大於有機蔬菜的價值,所以他們不會冒風險使用農藥去傷害林蛙。

  但意想不到的困難接踵而來——“為什麼蝌蚪變態上岸後的小蛙會淹死在水裏?為什麼下了場雨少了這麼多蛙?為什麼它只吃活的餌料?為什麼它得了病就只能等死……”

  很長一段時間,他被這些問題困擾著。“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由於小蛙水中聽力較弱,到了岸上敏感度加強,再加上野生的林蛙本身易受驚嚇,一有動靜就全都跳水裏去了,剛剛才改變了呼吸方式,互相擠壓踩踏,下面的就都淹死了。”於是,黃浙楠儘量不去驚擾上岸期間的林蛙,並控制好溫濕度;他還在蝌蚪池邊上增加附著物,讓林蛙可以有攀爬的地方,不至於滑落水中。

  圈養林蛙的圍擋下雨時會沾到水,黃浙楠發現有了水林蛙腳上的吸盤就有作用了,它會沿著有水的路線往上爬,最終翻越圍欄逃逸。於是他儘量不讓圍擋沾水或有漏洞,並在圍欄的頂端增加一個向蛙圈內傾斜的反角上延。“這樣林蛙上來也被屋檐遮住,翻不過去了。”黃浙楠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種植有機蔬菜時,困難同樣也在等著他。“原來種植有機蔬菜的土地必須要經過降解週期;原來市場上賣的經過認證的所謂有機肥料還得需要我們再認證,誤用了還得重新降解土地;原來種植有機蔬菜的産量比普通蔬菜要少這麼多;原來不能讓一個品種的菜一下出來這麼多,賣不掉只能爛在地裏當肥料……”這一切,讓黃浙楠感受到“隔行如隔山”的痛苦,目標仿佛遙不可及。

  就這樣,2009年至2013年間,黃浙楠和他的團隊反覆試驗,什麼品種,怎樣的種植方式才能讓林蛙和蔬菜合理、互補的共處一室,有的試驗可以當年重復嘗試,有的失敗了只能等到來年。起初,試驗的多次失敗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沒有開心的事,卻要強打精神,開心的表情是為了鼓舞團隊給別人看的。”

  堅持就能有辦法,堅持就能更自信,堅持意味著方向越來越清晰,堅持意味著有朝一日可能成為“蟲”,既然有“書蟲”“房蟲”“古玩蟲”,從事農業的人也可能成為“蟲”。在養林蛙種菜的這些年,他看見一個個農民、商人、投機者因為屢次失敗而放棄;看見一個個躊躇滿志的城市人,因為資金鏈斷裂選擇退出,抑或為了追求利潤,混同於“挂羊頭賣狗肉”的奸商,以次充好,放棄理想。正如當地村長的調侃:“你們這些白領,讀書都讀傻了,照你們這麼幹法,我們都得喝西北風去,要是能行,我們農民早做了。”當然,時至今日,村長也“茍同”了黃浙楠的做法:不偷水、不偷電,不用激素、不用化學肥料,一樣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穫,時間更長久,心情更愉悅。多為子孫想想,祖宗留下的這片殷實的土地,還要繼續代代傳下去的。

  如今,初創的艱難已經挺過去了。周邊農戶在黃浙楠的示範帶動下,也加入到立體有機種養殖陣營中來了,“我現在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幫農民改良土地,同時傳播真正意義的綠色健康理念。” 今年,黃浙楠在百鳴堂農場的基礎上,創建了新農人聯盟——“挖菜幫”這個網路平臺,在這裡聯合了像他一樣的新一代農業創業者,大家普遍有較高的文化學識,不乏畢業于清華、北大、浙大以及農業大學的高材生,他們甘受艱苦條件的磨礪,具有豐富的種養殖經驗,最重要的,大家都有一份創新的衝動,都有一份追逐夢想的堅持。如今,四面八方、志同道合的隊伍越來越壯大,他們在各個農場組織實踐活動,糾正關於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錯誤認識;聯合教育機構,組織農業實踐課程,引導孩子們開展創新嘗試。他告訴記者,他告訴記者,未來還準備籌建中央廚房、由冷鏈配送,保證把每日從農場採摘的新鮮有機果蔬,在10小時內送到大家的餐桌上。同時設立有機主題餐廳,為大家提供線下體驗。

  説起物質回報,黃浙楠調侃自己:“原來是個中産,現在幾年也不敢置辦新裝。”進入創業的第八年,林蛙的鳴叫聲和有機蔬菜帶來的滿眼綠意,讓眼前這位昔日白領更多了幾分篤定。現在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樣信誓旦旦,不再糾結于這些年堅持努力總結的經驗怎麼藏著掖著,有朝一日獲取豐厚回報的美好幻想。創業的過程讓他接觸到越來越多有共同的理念的人,“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什麼才是我們的財富。”(科技日報北京1月5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