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致敬!一線育種人

  • 發佈時間:2015-01-05 07:32: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繆翼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層出不窮的新品種造福了一個民族。從為了解決溫飽應運而生的雜交水稻,到如今中國超級稻第四期攻關成功,畝均1026.7公斤;昔日荒蕪的鹽鹼地,得益於“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通過培育耐鹽小麥新品種,配套鹽鹼地綜合治理技術,現在也能種出高産小麥;從不能種植玉米的黑龍江第三、四積溫帶,隨著德美亞系列早熟品種的引進推廣,到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近2000萬畝,增産糧食近1000萬噸。

  要知道,一個個突破性新品種的成功選育和推廣的背後,凝聚著所有一線育种家的艱辛與汗水。

  他們,樸素得像個農民。成天田裏來地裏去,皮膚曬得黝黑,身上也總是佔滿泥土,程相文就是這樣的一個烙著“農民痕跡”的育种家。每天,程相文都要下地看玉米很多次,幾十畝的田地要看過來,他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綠蔥蔥的一片當中,哪棵苗子發了黃、長了蟲,或者倒伏了,他都能一眼看出來。“只要一鑽進試驗田,根本就不覺得苦和累。”程相文説,“就像培養一個個孩子,玉米長大時發出的劈裏啪啦的聲音,是最好聽的音樂。”

  他們,是如此癡迷。在一次玉米觀摩會上,有位專家在觀察玉米長勢時動作幅度大了點,李登海緊張地連聲説:“小心葉子,小心葉子。”大田作物,玉米植株、葉子不知有多少,李登海對其中小小的一片玉米葉子都如此在意,可見他對玉米的癡迷。也許正是因為癡迷,才成就了他一個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登上中國玉米研究最高峰的光輝歷程。

  他們,無悔于選擇了育種事業。一位種子科研方面的權威專家曾比喻:研究培育一個種子,就如同一個醫生在數十萬的血液檔案中為一個白血病患者檢索配型,進行幹細胞移植,而成敗與否還是未知數;培育一個成熟的品種至少要10年時間,數以萬計的觀察、比較和記錄。而程相文對此表示了他的無悔與熱愛:“育種事業需要一生的奮鬥,如果再讓我選擇一千次一萬次,我還是會選擇這個行業。”

  他們,把農民裝在心裏。近兩年育種界流行選育超級稻,“畝産900公斤”吸引了諸多育种家紛紛研究。可陳立雲沒“趕潮流”,他根據多年經驗,發現植株特高、穗特大等這些極端性狀的材料,對生態環境要求高,穩産性不好。“不能讓農民碰運氣啊。”因此,陳立雲捨棄極端材料,選育的品種“貌不驚人”,但高産穩産。並且每次下鄉,他都會向農民詢問喜歡的生産方式、希望的品種性狀,然後以此指導育種。陳立雲説:“育种家應該是農民的軍師,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不適合農民生産實際的不要研究,農民需要的自己湊經費也要研究。”

  在我國,還有更多像程相文、李登海、陳立雲這樣在各自領域默默付出的育种家。他們不考慮地位、不考慮待遇、不考慮名譽,履行著自己的義務和職責;他們抱著成績不是終點,目標始終在前的信念,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他們懷揣“種業強國夢”,併為之努力奮鬥著。

  “我是農民的兒子,深知糧食的重要和農民的艱辛。我很想為中國種業早日趕上世界領先水準多做點事,讓農業再增産,讓農民再增收。就是再辛苦,我也覺得值!”去年5月在美國科學院第150屆年會上被增選為院士的鄧興旺充滿深情地説。在與育种家的每一次接觸中,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他們面臨的挑戰常人難以體驗,用育种家自己的話説,他們是“抗打擊能力強的種業人”,這份沉甸甸的感悟發人深思;他們面臨的機遇同樣令人期待,“是優秀的種子總會發芽成長”,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實力派還是新秀,都將在種業這個大舞臺上一展風采。

  向你們致敬,我親愛的人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