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德國學者:中國經濟超美難逆轉

  • 發佈時間:2015-01-01 13:19:2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財經·“中國世紀”談)德國學者:中國經濟超美難逆轉

  新華網法蘭克福1月1日電(記者文史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題為《中國世紀》的文章發表後,隨即引發海內外專家熱議。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理論史專家貝特倫·舍福爾德説,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施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號《名利場》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説,隨著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在形成。美國無法改變這一現實,應當調整外交政策,加強對華合作,遠離遏制。

  舍福爾德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經濟崛起不容置疑,以不同方式計算可能超越的時間點不同,但沒有必要確認一個準確的時間點。

  不過,舍福爾德強調,儘管經濟總量顯示國家實力,但每人平均收入更能反映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大約四倍,即使經濟總量相等,中國每人平均收入也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而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

  談及中美經濟前景,舍福爾德認為,美國的一大優勢是科技活力,這點美國迄今世界領先,不過中國原創能力也越來越強,潛力非凡。

  舍福爾德還説,目前中國的發展階段與五六十年代的德國很相似。那時德國經濟已經起飛,但每人平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國,德國依靠規模經濟最終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規模經濟主要是指成本上升慢于利潤上升的行業,德國當時主要是鋼鐵、汽車和機械製造業。

  談及德國經驗,舍福爾德認為,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應在發展過程中培育出本國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行業,這樣才能支撐經濟的長遠發展。當年德國依靠規模效應取勝的行業,幾經升級換代,成為德國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的支柱行業。

  對於中國來説,舍福爾德認為,居民對提升生活水準的消費品還有很大需求,而且中國政府有很大空間來採取措施滿足這種需求,這是中國經濟未來幾年發展的主要動力。另外,中國規模經濟的紅利並未用完,而且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中國正試圖將之前東部發達地區的生産方式轉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來,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至於大國相處之道,舍福爾德建議,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這些大型經濟體需對話合作解決問題。最近油價下跌就是一例,由於現在出現了石油開採加工的新技術,因此油價下跌是一種回歸,但從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油價下跌對不同國家的含義不同,最終油價將維持在什麼水準,可能需要大國之間展開協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