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職業打假年入30萬 或走向壟斷

  • 發佈時間:2014-12-29 10:07: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財經北京12月29日消息(記者 王宇 婁書銘)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隨著食品和産品安全事件頻繁被曝光,職業打假人正迎來黃金時代,年收入最高30萬,大約是北京居民年均收入的三倍,而他們背後最大的保障就是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僅增加了對購買損壞或假冒産品的賠償,還加大了對誤導消費者的商家處罰。

  中國職業打假第一人王海説,30萬的年收入,並非不可能。

  王海:三十萬,我理解應該是毛收入,去掉調查取證成本、訴訟成本實際能剩下的有十萬左右就差不多,另外他的收入並不是很確定,有的可能一個案件就是三十萬,也有可能幾千塊、幾百塊、五百塊都有,不確定性太強,所以很難把它當做一個全職的事情來做。

  職業打假“三高”警示:高投入、高風險、高收入

  目前,全國能拿到30萬年收入的職業打假人,不過二三百人,只要針對違反虛假廣告、反競爭行為和食品安全法律的公司行為,但是其背後付出的努力和面臨的風險,也不容小窺。

  王海:每個人所掌握的資訊都有他的局限性,獲得這些資訊的成本可能很高,比如調查某一類商品,要進行檢測,每年檢測費都要花幾十萬,取得資訊的成本也比較高,訴訟成本也高,以及他的不確定性,所以會影響到有新人來加入。

   對職業打假“愛恨情仇”的背後根源

  在職業市場管理者眼裏,職業打假人的釣魚式打假方法,並不值得讚賞,但是,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缺乏強硬監管,監管之下又存有灰色地帶,才造就了職業打假存在的合理性。

  劉俊海:知假買假的消費者,賺的錢,是有法律依據的,不是不當得利。這些造假售假的企業不高興,因為不願意付出高額的懲罰性賠償,知假買假從根本上提升了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安全保障權。

  職業打假走向“壟斷”趨勢

  有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2年,僅在中國大陸地區銷售的劣質産品價值,就達到了38億元,不知道這背後暗藏著多少監管真空地帶?今年3月15號,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支援了“知假買假”後索賠的合法性,同時大大降低了“假一罰十”的舉證責任,一時間導致“産品責任糾紛案”出現了“井噴”趨勢,甚至出現4名職業打假人“壟斷”最高法六成打假案件的現象。

  王海説,正是監管不力,騙局手段多樣,也才給職業打假帶來巨大商機,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王海:前景應該沒有問題,打假這個工作還是有巨大的社會需求,因為中國職業違法成本低,企業優先,會有地方保護,會有一些偏袒經營者的判決,所以這樣欺詐行為肯定還會長期的存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