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索電商扶貧新路徑蘇寧公益眾籌將面向偏遠農村

  • 發佈時間:2014-12-29 06:31:5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吳壯是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村村民,今年下半年,他被安排到剛落成的盱眙蘇寧食用菌生態農業培訓示範基地工作,一年得以增收2萬元,緩解了家庭貧困的窘境。受益的不止吳壯一個人,還有村集體和很多村民。12月26日,蘇寧舉行24週年慶暨2015年公益行動通報會,他們特地從盱眙趕來為蘇寧送上生日祝福。

  明祖陵村的扶貧只是蘇寧公益行動的一角。當天,蘇寧延續公益慶生的傳統,宣佈正式上線蘇寧易購公益頻道,旨在運用新興網際網路技術,發揮線上線下O2O融合優勢,探索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公益之路。

  網路慈善成趨勢,眾基金爭相登陸蘇寧易購公益頻道

  老吳上有年邁母親,下有病妻和孫子,可全家只能靠幾畝田的微薄收入生活,他也想外出打工,可家裏的情況讓他只能打消這個念頭。

  盱眙蘇寧食用菌生態農業培訓示範基地落成後,老吳被村委會安排到基地工作,“一年能多賺2萬塊錢,家門口打工也能照顧老老小小,安心多了。”老吳好奇地打聽,“聽説我們的蘑菇種多了,蘇寧還要用網站幫我們賣?”得到肯定回答後,老吳會心一笑,“我們的蘑菇都是生態無污染的,吃的人多了,我的工資還要漲啊,欠的七八萬塊錢債也不愁了”。

  蘑菇種植基地不僅讓許多村民就近工作增收,還可以為村集體帶去120萬元左右的收益,幫助明祖陵村一舉脫離經濟薄弱村的隊列。

  就在前幾天,中央下發了《國務院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社會各界積極探索培育網路慈善等新的慈善形態,引導和規範其健康發展。

  “基於政府的指導,我們深刻認識到,網際網路將為公益慈善事業帶來巨大的升級變革。我們相信,網際網路公益將會大大縮減公益善款和資源的籌集進度,讓更多的弱勢人群和地區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發揮人人公益的力量,塑造網際網路環境下全新的公益生態。”蘇寧雲商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説,我們正式發佈蘇寧易購公益頻道,就是希望通過平臺化的運營,凝聚更多愛心人士的力量,形成更大更持久的社會正能量。

  蘇寧易購公益頻道下有公益捐贈和公益眾籌兩大平臺。蘇寧公益捐贈平臺當天正式上線,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愛德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江蘇慈善總會、鄧飛公益基金等多家公益基金會入駐開設公益旗艦店,並接受社會捐款。據了解,未來蘇寧還將拓展更多的NGO加入公益捐贈平臺,借助網際網路的力量,讓公益更加大眾化。

  蘇寧公益眾籌平臺計劃明年一季度正式上線,將主要面向偏遠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為當地的農副産品、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融資支援、資訊發佈、銷售平臺等全方位服務。屆時將有更多類似于明祖陵村扶貧的公益行動通過公益眾籌平臺展開,與社會各界合力推動公益項目發展建設。

  “2015年蘇寧也將通過捐贈和眾籌扶貧的方式聯合社會愛心力量捐贈500萬元,建立5個農村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幫助他們獲得電子商務的能力,創造收入、改善生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説。

  互聯互助,蘇寧創“一體兩翼”公益新模式

  發佈公益頻道既是蘇寧公益借助網際網路提檔升級,更是蘇寧24年來始終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的一個縮影。

  從創業初期到現在,蘇寧一直堅持社會化企業的定位,結合其業務特長和資源優勢,以網際網路帶動公益模式創新,形成了以“陽光1+1”理念為主體,以持續再生型公益扶貧和社會專業型公益扶貧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新公益模式。截止到2014年底,蘇寧已累計捐款超過9億元。

  12月26日當天,張近東與公益機構嘉賓一起按下按鈕啟動2015年公益行動。現場大屏上不斷滾動著全國蘇寧員工的實時捐贈數據,這些捐款全部是蘇寧員工通過蘇寧易購公益頻道“陽光1+1蘇寧社工愛心專區”進行捐贈的,截至當天上午11點,蘇寧員工自發捐款250多萬元。

  在推出公益頻道的同時,蘇寧還捐資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修建校舍,建立集移動圖書室、移動閱覽室、移動電影院等功能于一體的夢想大巴車,扶持貧困地區體育文化建設,關注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延續高管捐孤助學等項目。

  “今天我們看到了蘇寧集團提出的‘互聯互助,公益創新’的公益合作理念,這是具有創造性的思考和行動,充分體現了蘇寧可持續的經營理念與共用價值的商業模式,也充分展現了蘇寧對新常態經濟和新的市場環境的把握。”段應碧説。

  蘇寧上線公益頻道,實現了公益機構與網際網路平臺的雙向聯合,一方面可以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大規模地解決社會問題,同時也推動著公益走向開放透明。2015年,蘇寧更多的公益行動,正在繼續。

  三個溫暖的故事

  一、盱眙蘑菇基地——吳壯的故事

  49歲的吳壯是盱眙縣明祖陵村的村民,也是家裏的頂梁柱,靠著家裏的幾畝田的收入支撐上有年邁母親,下有孫子撫養的家庭,而妻子因病喪失勞動能力,使得家裏更是雪上加霜。老吳也想過外出打工,可是一看到家裏的情況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就在今年下半年,盱眙蘇寧食用菌生態農業培訓示範基地的落成,給吳壯帶來了機會。基地落成後,老吳因為是貧困戶被村委會安排在了這裡工作,“一年能增收差不多2萬塊錢,離家近,也能照顧家裏的老老小小,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安心多了”,自從有了這份工作,老吳臉上的笑容多了。

  蘑菇基地還給老吳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在這裡工作強度並不大,但要保持好廠房的溫度和濕度,以前沒接觸過看起來難,經過培訓我也成了技術工人了”,老吳好奇地向記者打聽,“聽説以後我們的蘑菇種多了,蘇寧還要用網站幫我們賣?”得到記者肯定地回答後,老吳會心的笑著説,“我們種的蘑菇都是生態無污染的,吃的人多了,我的工資可能還要漲啊,家裏欠的七八萬塊錢債也不愁了”。

  吳壯等村裏人因為這個現代化的種植基地,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明祖陵村黨支部書記朱二躍介紹,食用菌基地不僅可以成為整個村子脫貧致富的項目,同時可以為村民提供超過50個的工作崗位。在食用菌基地工作的農民,單月可增收1500元以上,一年增收2萬元左右。而根據目前食用菌産能和市場價格,整個基地年收益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僅這一個項目就可以幫助明祖陵村脫離經濟薄弱村的隊列。

  二、圓夢課堂的故事——如果失去這個音樂我會感到失望

  “如果失去(從四弦琴彈出的)這個音樂,我會感到很失望”,52歲的傈僳族民間藝術家和盛偉懷裏抱著陪伴他十幾年的四弦琴,用帶著方言的普通話表達著自己對這種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視。

  四弦琴,是流傳在傈僳族民間的一種古老樂器,形似小吉他,用木頭製成,共有四根弦,是傈僳族舞蹈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更是該民族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用具。

  現在,和盛偉是雲南玉龍黎光小學的音樂老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孩子們學習四弦琴。在他的身邊,圍繞著很多擁有音樂夢想的傈僳族孩子。

  幫助和盛偉和他的孩子們實現音樂夢想的,是蘇寧與愛德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圓夢課堂”公益行動項目。這個項目用於改善西部農村地區學校的教學設施,促進當地體育與藝術教學的發展,傳承民族藝術,讓孩子們一起在參與中學習、在分享中成長。到2014年底,蘇寧共為圓夢課堂公益行動項目投入資金300萬元。

  提起四弦琴的製作過程,和盛偉如數家珍:製作琴的木頭需要晾幹木頭內的水分,然後用純手工製成,製作時間需要四天左右。孩子們學習演奏用的四弦琴,也都是出自和盛偉之手。

  在教孩子們彈琴的時候,和盛偉總會給他們講一些有關四弦琴的傳説,比如,四弦琴的創造者是一個無父無母沒有親人的男孩,當他聽到有一種特別好聽的鳥叫聲時,就想做一種樂器把這種聲音模倣出來,後來就有了四弦琴,這樣的音樂也給他也給周圍人帶來了很多快樂。

  “我是想告訴孩子們讓他們要學會堅強,現在他們大多都是心裏高興時彈一彈,但將來他們就知道了,以後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痛苦和不容易,那時她們彈起四弦琴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盛偉坐在椅子上,粗糙的手裏夾著剛點燃的香煙,看著在屋裏嬉笑的孩子們若有所思地説。

  提起是不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而選擇教孩子們四弦琴,和盛偉忽然不好意思地笑笑,他説自己也沒想那麼多,就是覺得有更多的人會彈四弦琴,有更多的人能聽到四弦琴,他就覺得高興。

  12月26日,這五位小朋友與和盛偉一起登上蘇寧24週年司慶的舞臺。或許樂聲中有歷經滄桑後的沉澱,也會有純凈無邪的純真,但它們一起傳遞的精神裏都有喜樂和堅強。

  三、蘇寧校捨得故事——讓校舍成為村子裏最好最暖的家

  淩晨5點半,天還漆黑,10歲的小喬銳就被爺爺叫醒,起床、洗漱、吃早飯。接著,他要花一小時徒步近10里路去上學。西北冬天氣溫低,12月份都零下近10度了,喬銳摸著黑出門了,“我每天都一路邊跑邊跳,希望身上能暖一些,也能走得快一些,這樣就能七點多到學校,不會遲到。天冷的時候,走一會兒,我的眼睫毛都結冰了。”喬銳説。

  喬銳是陜西旬邑縣職田鎮希望學校一名五年級的學生。由於村鎮交通不方便,學校也沒有宿舍,小喬銳只能每天早早地起床,步行去上學,這路上的一個小時,小喬銳一走就是4年。

  職田鎮希望學校是鎮上唯一一所學校,有中學生700多名,小學生600多名,學生來自全鎮的16個村。去年年底,學校第一棟宿舍樓——蘇寧校舍落成,400名左右學生住了進去,小喬銳就是其中幸運的一員,“現在我每天不用早起了,晚上也能有更多的時間溫習功課”。

  走進職田鎮希望學校,嶄新的四層蘇寧校舍格外搶眼,這是職田鎮最高的也是僅有四層樓,紅白相間的墻面,整潔的樓道,與周邊殘舊的老房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校長介紹説,這是蘇寧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築巢行動”合作,出資50萬元修建的。

  14歲的董丹也是第一批住進蘇寧校捨得學生,由於家住的比較遠,校舍未建成之前,董丹寄住在鎮上的一戶人家,小小的一間房子只能容下一張床和一個簡易的櫃子,屋子朝向背面,冬冷夏熱。晚上放學,董丹總是很晚才離開教室,“我每天放學都在學校把一天的課程溫習一遍,把作業做完才回去,因為租的房子裏連桌椅和檯燈都沒有。”董丹説。

  然而,這樣一間簡陋的7平方米的小平房一年還需要800元的寄宿費,這對於年收入不到萬元的5口之家,不算一筆小開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小小年紀的董丹除了學校提供的愛心餐,其他兩餐都是吃家裏帶的饅頭。

  “我每天中午都會騎一個小時自行車回家取饅頭,期末課業忙的時候,沒有時間回去取,只能一次帶一個星期的饅頭,週四週五的時候只能就著白開水啃幹饅頭,因為買飯太貴了,一頓要三四塊錢。”董丹告訴記者,住進學校之後,不僅一年800元的住宿費省了,住宿環境也好了很多,夏日有風扇,冬天有暖氣,天氣特別冷的時候,學校還為學生準備了電熱毯。

  像職田鎮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為了給這些孩子一個溫暖的學習環境,從2011年起,蘇寧連續3年向中國扶貧基金會“築巢行動”公益項目捐款共計3220萬元,這些錢將為64所小學建設學生宿舍樓——“蘇寧校舍”,以解決當地學子住宿難問題。

  張近東表示:“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他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蘇寧正是通過切實的公益行動,凝聚愛心的力量,形成更大更持久的社會正能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