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平地而起的幸福夢

  • 發佈時間:2014-12-29 02:31:2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吳文博

  河北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國家級開發區中的一員“老將”,從1984年到2014年,在30年的探索發展中,上萬戶以耕種、漁業為生的老百姓的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發區用一件件貼近民心的舉措,實現了從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蛻變,讓農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有了立足之地。

  “從制度上解決徵地矛盾”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從1984年獲批,其間歷經幾次擴區,先後劃入87個行政村,6萬多農民。隨著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徵地拆遷涉及到區內的大部分農村。

  誤解,抱怨,排斥,抵抗……在這裡也遇到了在全國開發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開發區政府意識到,搞開發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受益,解決不了老百姓的生存問題和後顧之憂,發展將阻礙重重。

  “必須從制度上解決農民因徵地拆遷帶來的矛盾問題!”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胡英傑認為。

  面對失去土地和房屋的農民,開發區制定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如對農民(漁民)到開發區規劃區外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進行獎勵,其中承租大田每畝獎勵100元,大棚菜田每畝獎勵1000元,最高每戶不超過5000元。漁民租用區外海域1000畝以上並安置從事養殖業漁民20戶以上的組織者,一次性獎勵3萬元。

  渤海鄉小劉莊村農民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養雞,許多村民經過籌備都辦起了大型養殖場,走上規模養殖的道路。2003年11月,小劉莊村土地全面被徵,與其他村不同的是,面對徵地這一巨大動作,小劉莊村的百姓卻沒有太大排斥和抵觸,先行一步的養殖業已經使他們的生活脫離了對土地的依賴。

  簡單實惠的扶持政策,讓這裡的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後看到了新的希望,找到了走向富裕的路子。

  養老保險全覆蓋解決後顧之憂

  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農村向城市化的跨越,還要面臨一個重要問題:養老。城裏人退休了可以拿到養老金,從農民轉向市民的這些人應該怎麼辦?

  1995年,秦皇島開發區為失地農民每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補助,以後經過幾次調整,2013年按每人每月180元標準發放,此後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從2008年開始,秦皇島開發區為失地人員(男45歲以上,女40歲以上)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保證他們將來再達到退休年齡後能領到退休金。

  此外,2011年初,開發區按照河北省城中村居民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政策,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1.12億元財政補貼,一次性把3241名失地超齡老人納入城鎮職工養老體系,辦理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這一舉措不僅解除了城鎮職工的後顧之憂,也實現了開發區失地人員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新型農村社區邢莊家園坐落在開發區中心位置,周圍企業多,年輕人白天都在外面上班,老人們空巢在家。2011年,為了解決老人們“白天無人管,小病消災難治理”問題,村委會把將近10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騰出來,改造成老年幸福院。考慮到老人們行動多有不便,村委會還為75周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午餐。

  如今,納入城鎮職工養老體系、辦理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老人們每人每月能拿到1300多元,兩位老人就是2600多元,生活足以無憂。有的還用養老保險的錢資助孩子們的生活。

  “讓老百姓自己動起手來”

  邢莊村村民張策,做夢也沒想到,48歲的他,居然能被人社局安排在辦事處當門衛。

  近些年,為了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秦皇島開發區管委通過採取“清崗”、“騰崗”等舉措,將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後勤、綠化、門衛等崗位原有不符合公益性安置條件的人員全部清退,換成了失地農民。

  “單純依靠獎勵政策並不能完全滿足老百姓的經濟需求,只有讓那些擁有一技之長和缺少一技之長的老百姓自己‘動起手來’,在財政支援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創造’,才能讓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時任開發區工委書記田永生告訴記者。

  解決青年人的就業問題,是開發區幫助農民就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為了及時準確掌握每個村子的青年就業情況,開發區在全區87個村子裏安排了勞動保障資訊員。對於初中畢業沒有升入高中的學生,人社局負責與秦皇島職業技術學校等15家職業技能定點培訓機構聯繫,對這些人群實行定向委培,學費實行財政補貼,每年按80%的比例報銷。通過這個方法,讓眾多農家子弟學到一技之長,找到了穩定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