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掘金IPO收益跌至2.77倍
- 發佈時間:2014-12-27 09:33:39 來源:金陵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證券記者 李礫
長達14個月的煎熬後,2014年年初IPO得以重啟,至12月24日已有115家新股實現上市。《金證券》記者發現,除企業、投行之外,創投、投行機構成為最大的獲利者。115家新股中,有80家企業獲得創投機構支援,近百創投機構實現143筆IPO退出,平均賬面回報率2.77倍。而在2012年,共有149家機構通過97家企業上市實現235筆IPO退出,平均賬面回報率為4.38倍。
“IPO關閘讓創投機構等待的時間變長,年化收益率早已不及當年。”江蘇一位PE機構投資經理呂青(化名)向《金證券》記者坦言。
時間是把“殺豬刀”
逾七成創投退出不賺錢
VC/PE機構的IPO退出平均賬面回報率,從2010年開始逐步縮水。截至12月24日,今年共有近百家創投機構通過80家企業IPO實現退出,按照新股發行價計算,平均賬面回報率2.77倍。而在2012年,該數據為4.38倍。
具體來看,今年143筆創投IPO退出案例中,賬面收益率超過10倍的只有10筆,僅佔總數的7%左右;24筆創投退出時,賬面收益能達到3%-10%;剩下逾七成的退出案例,收益率低於3%。
由於IPO暫停導致項目週期拉長,創投機構投資年化收益率大大降低。《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從持股時間來看,最“撿便宜”的是重慶水務參股川儀股份,只有兩年零四個月。2012年4月,重慶水務以7219.80萬元的成本,從重慶國創手中接手川儀股份1765.23萬股。2014年8月,川儀股份重回滬市掛牌,發行價6.72元。如果不考慮分紅,重慶水務的這筆投資賬面收益率0.64倍,年化收益率28%。
持股時間最長的是北京盈富泰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2003年8月出資1200萬元參股東方通,到今年1月份東方通登陸創業板,等待時間長達10年零5個月。按照東方通發行價22元計算,盈富泰克持有東方通的474.3萬股總市值1.04億元。如果不考慮分紅,盈富泰克的賬面收益率超過7倍,年化收益率合74%。與此前創投機構所獲暴利相差甚遠。
輕鬆掙過12倍
“大神級”創投生財有道
創投收益整體下滑,但個別“神通廣大”者卻能獲得高額回報。
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今年實行IPO退出的創投機構收益榜單中,北京鴻基大通投資有限公司(安控科技)、杭州正高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炬華科技)、上海長袖投資有限公司(嶺南園林)、北京智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恒華科技)排在前四位,其投資收益超過12倍。
有意思的是,除了杭州正高是炬華科技實際控制人丁敏華的持股平臺,投資收益不具有代表性之外,其他三家高收益的創投公司,均由“高手”操盤。
北京鴻基大通2007年10月入股安控科技,是安控科技第三大股東,入股成本僅1元/股。自然人斯一鳴持有鴻基大通100%股權,簡歷顯示其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係,高級經濟師,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入股之時,斯一鳴承諾將在業務經營與技術方面給予安控科技支援。
上海長袖作為嶺南園林上市前唯一的創投股東,持股1344.7萬股,持股比例17.9293%,僅次於公司第一大股東尹宏衛。而持有上海長袖90%股權的胡蘭,畢業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曾任職于新加坡太平洋資本,歷任投資經理、亞太區區域經理、公司副總裁等職務。
北京智匯創投共有4名自然人股東,其中持股40%股權的第一大股東龔本順,曾在1997年至2000年先後供職于國泰證券和華夏證券的投行部門,而後供職多家專業投資機構。
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私募人士告訴《金證券》記者,很多公司在引入創投時,不僅僅看錢,更看創投機構的其他實力。比如,企業管理諮詢方面很厲害,或者在資本圈子裏擁有人脈關係的創投公司就更受歡迎一些。
“常在這個圈子裏混,遇到好的項目投資經理自己也會跟投賺點錢,這很常見。但真正能賺大錢的,還是那些‘大神級’的人物。之前就有過這樣的事情,出身投行或者創投機構的精英,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擬上市企業老總,先跟企業這邊談好入股條件,再去募資投錢。”前述私募人士對《金證券》記者直言,“用自己的錢投資和管理別人的錢投資,出力的態度肯定不一樣。有些擬上市公司老總考慮到這一點,也願意接受‘私人’的投資。”
戰線前移博回報
資本豪賭“青澀”企業
“由於IPO新政,今年很多新股都選擇低價發行,這也是造成創投機構賬面回報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呂青告訴《金證券》記者,如果時間放長一點再看,收益情況要好得多。據悉,今年以來掛牌的115隻新股無一破發,而漲幅翻倍的個股超過95隻,近半新股掛牌20日便實現漲幅翻倍。
誠然,對創投機構來説,IPO仍是資金退出最方便的通道。經過2013年的休整,IPO的開閘也令創投機構重新活躍起來。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4年前11個月,VC/PE投資案例共3313件,其中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A輪融資佔比超過一半。而2011-2013年,VC/PE投資案例分別為2200件、1751件和1808件。
儘管如此,呂青仍向《金證券》記者感嘆,以前那種搶成熟項目,然後1-2年實現IPO退出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我們現在看的項目,基本都是處於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對於已經申報IPO材料或成登陸新三板的公司,沒有多少興趣。”呂青告訴記者,“成熟項目估值高,留給機構的利潤空間非常有限。而挖掘初創期的企業,投資風險更高,但對應的回報率也是比較高的。”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