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4國際局勢聚焦:油價跌跌不休誰喜誰憂

  • 發佈時間:2014-12-26 01:2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李雨昕 張艾京 邱宇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2014國際局勢聚焦:油價跌跌不休誰喜誰憂

  中新網12月26日電 題:2014國際局勢聚焦:油價“跌跌不休” 誰喜誰憂?

  作者:李雨昕 張艾京 邱宇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過於“跌跌不休”的國際油價。僅半年時間,原油價格遭到“腰斬”,從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數”油價的時代似乎已宣告終結。

  油價暴跌的背後,是産油國之間的博弈,也是大國之間的經濟較量。沙特堅持不減産打響石油價格戰,意圖打壓美國頁巖油熱潮,美國則有望趁機擺脫對中東的依賴;委內瑞拉、伊朗感受著暴跌的切膚之痛;西方的輿論號角順勢響起,渲染油價將拖垮俄羅斯經濟,正如他們在1998年看到的那樣。油價的起起伏伏,也記錄著國際政治格局動蕩的這一年。

  俄羅斯:油價暴跌,普京拿什麼對抗西方制裁?

  2014年,盧布大幅貶值再次喚起了俄羅斯人對1998年債務違約的記憶。那一年,盧布在幾天之內崩盤,迫使俄債務違約。當年GDP下降了2.5%,工業生産下降3%,糧食産量下降2400萬噸。

  16年後,似曾相識的陰影再次籠罩俄羅斯。今年3月,克裏米亞入俄和烏克蘭危機掀起西方對俄的制裁戰,以逼迫俄羅斯讓步。以牙還牙,俄羅斯則“祭出”天然氣這張王牌,以“斷氣”對抗西方的經濟封鎖。

  然而,下半年國際油價暴跌令這張王牌黯然失色。對於嚴重依賴原料出口的俄羅斯來説,油價的嚴重縮水等於財路被掐斷。油價的下跌直接削減俄羅斯預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預算項目無法執行,進而加劇經濟下行壓力。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承認,“俄羅斯面臨陷入深度衰退的風險”。

  俄羅斯會重演16年前的經濟崩潰嗎?答案尚未揭曉,但不少西方媒體已吹響了“制裁勝利”的號角。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本人都説,現在普京領導的國家要應對“盧布匯率的崩潰、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俄羅斯的經濟形勢證明了普京在克裏米亞的做法是錯誤的。

  俄羅斯將今年的油價下跌形容為美國的“陷阱”。俄羅斯前財長庫德林直截了當地説,美國正與原油輸出國合謀壓低油價,以此向俄羅斯施壓,是美國的一個陰謀。

  面對油價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資本外逃構成“完美風暴”,俄羅斯如何逃出暴風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石澤説,俄羅斯有很強的承受和迴旋能力,經濟不會“崩盤”。且俄羅斯擁有大量外匯儲備,更能採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羅斯經濟擁有良好的基礎,即便油價跌到40美元也沒關係。俄羅斯經濟也將克服當前的危機,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況,需要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普京在今年年度記者會上仍信心滿滿。在油價動蕩的2014,俄羅斯掀起了“盧布保衛戰”。

  歐佩克:為保市場,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和非OPEC産油國搶奪市場份額的大戰已經打響。拋棄了歐佩克通過限産來保持高油價的傳統戰略,沙特代之以一項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佩克的市場份額。

  “無論價格是多少,減産都不符合歐佩克成員國的利益。不管油價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還是60美元,都無關緊要。”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阿裏·納伊米説。

  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分析師認為,沙特是在向美國頁巖油下戰書,以求挫敗對其市場份額的威脅。觀察人士預計,全球油價持續下跌會快速打壓美國的頁巖油鑽探活動,減慢産量增長並有助於支撐油價。

  同時,“陰謀論”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價視為對伊朗與俄羅斯施加更多壓力的良機。伊、俄兩國在敘利亞內戰中支援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而阿薩德是沙特的死對頭。

  但無論“陰謀論”是否真實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家,已經感受到了低油價的“切膚之痛”。海灣産油國擁有鉅額外匯儲備,他們有能力在一段時間內經受住衝擊。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員國,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價的支撐的委內瑞拉,未來高福利和高補貼將遭遇麻煩。現在,委內瑞拉深受通貨膨脹、消費品短缺、犯罪率持續上升的困擾,這些直接影響到馬杜羅政權。

  伊朗一方面飽受國際制裁和貨幣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價走低令收入銳減,5%的GDP就此流失。總統魯哈尼摩拳擦掌搞經濟重建之際,卻被國際油價的重挫束縛住了手腳。在伊核談判的關鍵時期,失去了高油價的支撐,談判底氣恐怕也減少三分。

  不過,今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卻並未引發原油價格動蕩。分析師認為,投資者們漸漸意識到,這些都不會給供應構成燃眉之急。從另一方面來看,原油價格的動蕩,不再僅僅受地緣衝突的影響,這一次,經濟邏輯戰勝了國際政治邏輯。

  美國:頁巖油改變國際政治格局?

  1973年,為了打擊以色列及支援以色列的國家,歐佩克宣佈石油禁運,造成油價暴漲,令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轉變了對中東的外交政策。自那時起,擺脫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成為美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經過多年的勘探和開發,美國頁巖油如今終能在能源市場上分得一杯羹,也試圖跟沙特分庭抗禮。2009年之前還是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美國,到2020年卻有望躍升全球最大産油國。

  新能源會令北美洲成為新的中東嗎?如果這一猜想成為現實,美國對中東的依賴和影響會下降、美國在防範地球變暖上的興趣會下降、歐洲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程度也會下降。隨著對石油短缺的擔心減弱,美國也會開始探尋新的資源外交。

  《紐約時報》的文章稱,隨著美國對中東的能源依賴的降低,華盛頓在當地承擔風險和責任的意願自然也會降低,至少在這個財政拮據的年代,這種意願就顯得更缺乏依據了。

  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的亞洲,將成為美國與其他産油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於歐佩克而言,東亞和南亞的需求或許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機遇,預計到2035年,産自中東的近90%石油將被吸納到亞洲。

  為此,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應運而生。美國前任防長帕內塔説,到2020年,將有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這意味著,美國加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未來一旦扼住重要海峽,亞洲的石油運輸就會面臨危險。

  種種利好,已經令美國媒體將能源視為奧巴馬的一項外交“武器”。《紐約時報》的文章甚至斷言,二戰結束後,“資源短缺”這個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如今,由於美國油氣行業的技術知識和大膽開拓,世界已經迎來了一個新時代。(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