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監測預警 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
- 發佈時間:2014-12-25 11:14: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目標任務。如何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以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呢?我們考慮,關鍵是五個抓手:一是強化資訊監測預警,構建農業市場化基礎;二是加快産地市場建設,銜接産銷脫節;三是完善價格形成和調控機制,糾正調控扭曲;四是提升農戶行銷能力,解決主體不平等問題;五是加快農業資訊化,為創新生産管理、提升市場效率提供技術支撐。下面僅就農業資訊監測預警談三點認識。
資訊監測預警是完善農業市場體系的基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指出,改造傳統農業關鍵是採取以經濟刺激為基礎的市場方式,激勵生産者採用現代生産要素。我們理解,所謂的市場方式就是以面積、産量、價格、庫存、消費、貿易等産銷資訊變化,引導生産者進行科學決策。不只是生産者經營決策,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換,都是市場資訊為依據的。可以説,公開、透明、全面的資訊是現代市場體系、現代農業管理的數據基礎。要改造傳統農業,就必須夯實數據基礎。目前經濟發達國家都由政府主導,建立了從採集、分析到發佈的農業資訊監測預警體系。特別是美國農業部的資訊監測預警已經成為服務農場主、經營者和需求者決策的重要工具,成為全球農産品市場變化的風向標。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秦富所長將其實際效果總結為“三權一利”,即主導了國際市場話語權,掌握了供求調控主動權,把持了世界貿易主導權,維護了美國農業核心利益。
我國農業資訊監測預警工作與美國存在明顯差距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都開展了農業監測預警工作,但在引導生産和國內外市場方面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原因可歸結為四方面:一是戰略定位對上不對下。美國農業資訊監測預警的主要目的是為生産經營者開拓市場服務,而我國更多是為領導決策服務,涉農資訊生産者“看不見、聽不懂、用不上”,也沒有相應立法來保障資訊“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各部門採集的價格不是交易價格,與市場的實際行情存在差距。二是體制機制各説各話。我國農業經濟運作由不同部門分段管理,各環節資訊分別掌握在不同部門中,同一品種的資訊採集和發佈標準不統一、口徑不一致。而美國由農業部統一開展農業統計、預測和發佈,有效地保證了資訊的權威性。三是隊伍分散實力懸殊。美國農業部下屬的34個局中有12個局與監測預警直接相關,每個品種團隊由4~5名具有經濟學、統計學理論功底的研究人員組成,而我們分散在各部門的相關人員雖然不少,但沒有形成合力,且缺乏穩定專職的資訊採集、定量分析和行業專家隊伍。四是基礎支撐技術落後。與美國龐大的數據庫和規範的分析模型相比,我們還沒有建立覆蓋全産業鏈的農業資訊數據庫及符合國情的定量分析模型。
建立中國特色農業資訊監測預警體系需要三個共識
一是要不要學美國?美國是農業市場化的“百年老店”。有人説美國人少地多,是農産品出口大國,而中國正好相反,不能學。但是作為市場經濟,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通過資訊引導生産和市場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從與有關部門和行業專家研討的情況看,各方對美國做法的都比較認可,應結合我國國情充分借鑒。二是應實現什麼目標?在頂層設計上,把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全行業系統謀劃,體制上整體佈局。著重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監測統計體系,加強市場預警團隊建設,強化數據與模型支撐,打造權威的資訊發佈窗口。戰術目標是推動傳統農業管理方式變革,減少生産管理中的傳統路徑依賴,建立市場導向的現代農業管理制度。三是如何推進工作?按照業務流、數據流、資訊流相一致的原則,當前應重點強化田頭價格資訊採集,探索建立涉農資訊共用機制,形成全行業、可比較的基礎數據庫;完善工作機制、模型和方法,啟動2014年中國農業展望活動;依託農業部官方網站建立全國農業資訊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實時行情系統;啟動農業資訊服務“進村入戶”工程,打通“最後一公里”。我們充分相信,隨著三中全會決定的落實,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業市場化改革和傳統農業改造將取得重要進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