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企從競爭性領域退出是趨勢

  • 發佈時間:2014-12-25 07:2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海紅 井琪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月9日至11日,備受關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新常態”下的宏觀經濟和深化改革,提出了“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相比之於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深化國企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國企改革的決議更加凸顯出了中央高層更為徹底的改革決心。

  國有經濟佈局如何調整

  黨的十五大提出“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産的整體品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為國企改革提供了一個宏觀的頂層設計。

  在宏觀層面上,國有經濟要在整體佈局上有進有退,需要對不同類型、不同水準的企業進行具體的分類管理,這是國企改革的基礎和癥結之所在。事實證明,國企在哪些經濟領域存在的比例越大,這些領域的競爭性和活力就越差。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儘管國有企業在競爭性經濟領域已大大縮短了戰線,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整體比例仍然很大。這自然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充分競爭市場經濟的建設。

  中國的國有企業80%以上分佈于金融、航空航太、基建、能源、電信、金融等領域。據統計,中國97%以上的石油生産、100%的電信基礎服務、70%的水電設備等是由國企提供的。國企在眾多領域的壟斷地位,一方面導致了效率低下、管理僵化、尋租空間廣闊等諸多問題,不利於激發企業活力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是與建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相違背的。

  當前有些人還在爭論國企應不應該從競爭性經濟領域退出的問題。其實,國有經濟力量從競爭性經濟領域完全退出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現在已經不是國企應不應該退出的問題了,而是如何退出的問題。中共決策層的一系列會議和決策已經説明,國有經濟佈局調整的重點就是退出競爭性經濟領域,需要考慮的只是退出的具體途徑和方式而已。

  混合所有制改革意味著哪些變化

  推動混合所有制是全面推進國企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和中心環節。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在國有資本仍掌握控股地位的情況下,國有企業中的民營經濟力量難以發揮自身優勢。

  近幾年來,政府一直在推動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2014年,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範圍已達到90%以上,其中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涵蓋了約75%的企業。然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有限。在股權結構上仍是一股獨大,大多數國有上市公司的國有股佔比大於50%,有些甚至高達80%。可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後,雖然引進了一些民營資本和外資,但是政府仍是最大股東,掌握最大話語權。不僅如此,國有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基本處於內部人控制狀態,其選聘、任命、調任和薪酬都由上級領導決定。

  在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國有資産管理部門擔心國有資産流失,民營企業家擔心在混合之後,自己的資産被套牢,失去自主權並給自己帶來損失和風險,一些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本來就勢單力薄,更擔心資産如一滴水珠流入大海,完全失去控制能力。

  國有企業所有制改革的重點是由管資産向管資本轉變,混合意味著國有資本與私人資本、民營資本、外商資本在一個企業中所佔比例發生變化,這就帶來一個改革後國有資本要不要放棄控股權的問題。國有資本應該在哪些領域完全保留獨資,在哪些領域控股,在哪些領域僅僅參股,而在哪些領域要完全退出,這些都是需要國有資産管理部門進一步明確的問題。此外,“混”是形式,“合”才是關鍵,如何在統一目標的指引下,實現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組合是非常關鍵的。

  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産權問題。國企有雙重特殊身份:一方面,國企屬於政府直屬企業單位,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在本質上是企業。憑藉政府提供的眾多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國有企業處於市場壟斷地位,由此而産生經營效益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管理機制僵化、貪污腐敗等問題。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環節,改革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卻是艱難的,只有奔著國企的核心問題去,才能從根本上取得突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