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品種審定制度拖累種業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2-23 00:31: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方面官方審定的合法品種在市場上難覓蹤影,另一方面超出審定區域的“黑種子”卻氾濫成災。説起鄂豫交界地帶的種子市場亂象,當地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充滿糾結。

  記者從湖北省棗陽市種子管理局獲悉,目前棗陽市常年播種的小麥主要有三大品種,分別是鄭麥9023、衡觀35、西農979。按照官方公告範圍,除了鄭麥9023之外,剩下都是非法的“黑種子”。

  以衡觀35為例,據了解,該品種由河北省衡水農科院培育,2004年、2006年先後通過河北省和國家的品種審定。公告顯示,其適宜區域為黃淮海冬麥區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以及山東西南部。但事實上自2006年起,其在豫西南、鄂西北等兩省交界地帶一直有大面積種植。

  在豫冀交界地區的種子市場,類似亂象也有表現。多年觀察顯示,在河北邯鄲市種植的小麥品種中,本省官方審定推廣的衡觀35難覓蹤影,反而是一些來自河南的品種大行其道,其中尤以週口市農科院選育的周麥16最受歡迎。然而根據審定公告,該品種適宜區域並不包括河北省邯鄲市。

  為何“官種子”受冷遇,“黑種子”遭熱捧?棗陽一基層種子管理幹部一語道破玄機:“官方通過審定的鄂麥、襄麥等品種表現不好,農民基本不種。以容易倒伏的鄂麥18為例,由於種植面積少,每年的測産抽樣都難以進行。相比之下,衡觀35産量高受歡迎,剛出來時湖北市場上沒有賣的,有農民就趕著車跑到臨近的河南唐河縣去買。”

  農民用腳投票,催生出了一條龐大的地下種子交易鏈。據這位基層幹部介紹,全市160萬畝耕地每年約需麥種5000萬斤,除了農民自留外,剩下的一半需要市場供給。在湖北省農業廳公告範圍之內的鄭麥9023,全市僅能提供400萬斤,大量缺口最終靠的都是沒有合法身份的“黑種子”。

  “如果徹底阻斷黑種子入市,那麼農民將無種可買,這個責任誰來擔呢?”一位基層種子站的幹部坦承困惑。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內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力度前所未有,但市場秩序混亂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上述省際交界地帶發生的“官種子”不受待見、“黑種子”大行其道,雖然只是種種怪現象之一,但由此折射出來的局地品種審定制度“走偏”問題卻不容忽視。

  據了解,從最初的實驗選育到進入大田推廣,國內農作物品種實際上經過了幾層淘汰,此間的品種審定制度,是關鍵“門檻”。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凡進入市場的品種,需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把關審定,未經審定不得隨意推廣。

  中國農科院種業專家佟屏亞指出,每個品種都有相對適宜的生態區域,相鄰省份交界地帶往往同為一個生態區域。“但在品種審定的實際操作中,一些省份往往簡單地以行政邊界為紅線,而不是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來劃定其適播區域,如此做法必然與農作物實際的生態區域形成差異,於是兩省或幾省交界地帶很容易出現‘官種子’打不過‘黑種子’的怪現象。”

  除了人為畫地為牢造成的市場扭曲外,品種審定“門檻”走低所引發的套牌和倣冒現象也比較嚴重。此前在河南洛陽召開的全國農作物品種區試工作會議披露,2001年至2012年間,全國共審定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7種主要農作物品種1.5萬個,平均每年審定1200多個,其中2005年至2008年間每年審定品種都在1500個以上。批量審定後,稀缺的好品種難免被一些大路貨套牌。

  河南一家種子企業的打假維權顧問暢文昌介紹,近年來針對套牌種子的打假幾乎已成公司常規動作。“以産糧大市駐馬店為例,光在其中一個縣備案的小麥品種就高達100多個,市場上的種子看著五花八門,但是賣來賣去袋子裏裝的就是那幾個好品種,裏面多數都是套牌的。”

  豫北一家種子公司業務經理王棟棟表示,由於通過審定的品種過多過濫,此間還衍生出一種制假售假的“新變種”:企業花點小錢將某個即將退市、無人問津的品種的使用權買下,借助這個合法“外殼”,把從制種基地套購或自繁種子推向市場。

  “現在的種子公司就像在打牌,有的手裏沒有好牌的,就偷牌'出老千',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王棟棟無奈地説。

  越來越多的基層種業管理者和相關專家呼籲,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産物,品種審定制度為保障農業增産和安全確曾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種子法》實施和種業市場化進程,相關制度設計需要重新審視,否則局地微調很難改變愈演愈烈的市場亂象。

  棗陽市種子管理局質檢科科長劉鳳華認為,現在來看,品種審定制度已經演變為強硬的行政審批,行政指令色彩過濃,遠遠落後於種業發展實際。

  佟屏亞直言,目前國內的種子産業是“計劃經濟的腦袋,市場經濟的腿。”由於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權力過於集中且缺乏監督,此間存在的尋租行為以及腐敗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在一些地方,品種好不好就那麼幾個人説了算,一旦通過審定,有關品種立即身價倍增,於是實驗數據造假、審定時跑關係就成了業內潛規則。”佟屏亞説,“在進行區域實驗時,‘跑點送封’非常流行,一個‘封’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通常省級區試要花去30至40萬元,國家區試要花去50至60萬元。”

  業界人士建議,未來品種管理制度的發展,應借著修訂《種子法》的契機,堅持市場化的方向,逐步從品種審定制度過渡到品種登記備案制度,同時加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強化種子企業的主體責任。政府則應做好市場監管和智慧財産權保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