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武行的落寞:一群人的另一個武林

  • 發佈時間:2014-12-22 09:31:44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新作《一個人的武林》片尾,導演陳德森任性地加入了一段3分鐘的花絮,讓幕後武行出來説話:這其中有徐小明、袁祥仁、林迪安等著名武術指導,但更多的是寂寂無名的幕後武師。他們或露臉,或獻聲,或僅以海報、字幕的形式在熒幕上回放閃現,但這已經足以感動觀者。

  曾拍攝《神偷諜影》《特務迷城》《十月圍城》等動作電影的陳德森並非武行出身,但他親歷了香港動作片的黃金時代,也眼見輝煌翻篇。他説,製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是向香港動作片的臺前幕後人員致敬。

  香港電影武行的黃金時代

  在香港電影歷史上,武俠、功夫片一直是重要的一支。早年的香港影壇把出身武術行當,後參與電影拍攝的武師叫做“龍虎武師”;到後來,這一稱謂逐漸變成了“武術演員”或“武行”。他們常以明星的替身身份出現,有時甚至男扮女裝,吊在半空中飛檐走壁,做出令人望而生畏的迴旋踢;有時變成打手甲或者劫匪乙,從高處跳下,或遭到重擊後飛出、落地,將桌椅砸爛。

  遙想香港武俠、功夫片輝煌的上世紀60年代,大導演胡金銓的《大醉俠》開新派武俠片之先河,張徹的《獨臂刀》為香港影壇首次創造了百萬港元票房奇跡。彼時作為張徹御用武術指導的劉家良後來也獨立做了導演,由他執導的《少林三十六房》走的是正宗國術路線,成為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影片。劉家良的“劉家班”、于佔元的“元家班”在當時已經是香港影壇地位不可撼動的武術指導團隊。

  李小龍的突然離世,胡金銓、張徹接連幾部作品的票房失敗,曾令功夫片一度跌入低谷,直至上世紀80年代方才回潮。張鑫炎的《少林寺》掀起了海峽兩岸的功夫熱;“元家班”的大師兄洪金寶聚攏了一批專業人士成立了“洪家班”;袁氏兄弟配合著“洪家班”也是一時風頭無量,在上世紀90年代後,更是進入好萊塢一展身手;成龍、馮克安等人在1979年成立了“成家班”,硬橋硬馬、風格寫實的功夫片一時風靡。

  但之後,徐克等影人引領的新式武俠興起又宣告著上一代的落伍。上世紀90年代,“洪家班”解散;1992年,“成家班”解散;1995年,影評人列孚在《明報月刊》上發出“香港電影已死”的哀嘆。彼時,香港本地影片的開機率已大幅降低,武行們無戲可拍,一部分轉戰東南亞,少數人遊走于好萊塢,而大部分選擇北上求發展,拍攝的作品也多數從電影變成了電視劇。

  內地電影市場成香餑餑

  隨著內地影視業的興盛,內地市場的開放成了香港電影人的救命稻草,不少香港武行來到內地“淘金”。

  范冬雨是科班出身的導演,卻也是內地最早一批做武行的人。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李連杰的《少林寺》掀起了國內功夫片的狂熱。一時間,大批功夫電影,如《武當》《武林志》等跟風上映。但由於沒有專業的武術指導,這些電影在視覺體驗上與香港功夫片相去甚遠。

  范冬雨回憶,相比于經驗匱乏的內地武行,當時的香港武行在國內仍處於上游地位,“尤其當國內很多人連威亞都還弄不清楚的時候,武術指導基本上是由香港人擔任的”。

  但是,香港武行動輒上千港元的日薪,加上工作超8小時還得雙倍計工資等行內規定,令很多內地的劇組望而卻步。相比之下,隨著國內影視市場的興起而逐漸有了自己發展空間的內地武行,價格只有1/3甚至更少。憑藉“物美價廉”的優勢,內地武行逐漸坐穩了位置。尤其是在電視劇領域,大部分對功夫畫面的品質要求並不高,再加上武戲與文戲的大量穿插,很多劇組為了省事省錢,也傾向於使用內地武行。范冬雨表示,“很多打戲裏也帶有那麼一點兒文戲,你讓導演拍完再把武戲拎出來讓武行拍,效率太低了,所以很多戲直接就讓武術指導演了”。正因如此,香港武行成為國內武行的中流砥柱,人數佔到國內武行的八成。

  武行受傷比率曾超50%

  對武行來説,摔摔打打簡直是家常便飯。受傷、失禁、肌肉萎縮甚至是死亡,都是這個工種必須承受的風險和代價。

  17歲入行的陳德森説自己從那時起就每天看到武行被摔、被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武行受傷比率超過50%,當年的“成家班”也曾流行著這樣的説法,“在醫院裏,永遠有7張床位是為‘成家班’的人留著的”。

  “早年的功夫電影片場是不讓戴護具的。那時候拍一個從高處往下摔的鏡頭,10個武行就都排在那裏當‘後備’,第一個人摔壞了,第二個、第三個就得接著上,救護車在旁邊等著,摔壞了直接送去醫院”。

  究其原因,陳德森感到這與當時武行的“江湖氣質”有關。“如果你帶護具,用紙皮箱進行保護,有些武行就會説:‘哎呀,你是哪門哪派的?怎麼那麼沒用!’為了面子,大家都只能硬著頭皮真摔真打”。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武行的職業生涯被迅速斷送。直至後期,隨著動作難度的加大,動作戲對武行的要求越來越高,武行才漸漸有了多加保護、避免受傷的意識。例如,拍攝高空墜地的戲,所謂的地板實際上加了一層“榻榻米”,即下面墊了海綿、紙殼,讓武行不至於實打實地跌在地面上。

  一個稱職的武行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簡單來説包括8個字:技、器、拳、車、威、火、替、雜。指的是武行要包攬特技、武器、功夫設計,要會飛車、吊威亞、用槍械、爆破等高難度動作,還要能當替身,也能幹雜活兒。

  即便到了如今的電影特效時代,武行依然要掌握這些技能。所以,即使再小心謹慎,武行仍然面臨著各類危險,意外傷亡事件仍時有發生。吳宇森的《赤壁》劇組曾釀成1死7傷的慘劇;內地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組也發生過一名煙火師被炸死的慘劇。

  現在的動作片已不再捧人

  作為曾經的武行,成龍、洪金寶這些響噹噹的功夫巨星是香港動作片輝煌時期受益最大的一代;元彪、元奎等儘管後來未能更進一步,卻在影壇中也有著頗高的地位;程小東、薛春煒等武術指導也在行業中闖出了一片天地。而在他們之後,從香港武打片走出的青壯派已經很少,除了甄子丹、錢嘉樂外,已經鮮有新人能夠獨當一面。

  如今要捧出一個像樣的動作明星或武術指導,不但香港幾乎沒有可能,在內地亦無成功範例。對此,出身“洪家班”的錢嘉樂的看法是:時代變了。“以前電影公司願意花大價錢拍打戲,大家都非常拼命,拼出來可以做副武術指導、武術指導,再好一點兒甚至能做男主角,甚至做到導演,大家都有錢賺。現在錢都用到明星那兒去了,沒有年輕人肯拼命了,覺得沒前途”。

  放眼時下的內地武行隊伍,業內人士稱,從10個武行中,頂多出1個動作指導,當演員的更是萬里挑一。張晉是一個成功案例,從“袁家班”走到幕前,更憑《一代宗師》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但由於人氣等方面的限制,張晉獨挑大梁出任男主角的機會並不多。

  做過普通武行的錢嘉樂回憶,上世紀80年代,洪金寶給他開的底薪是15000港元,而且一月哪怕只拍一天戲,或因受傷沒法開工,15000港元也照拿不誤。在加入“洪家班”前,錢嘉樂還做過3年散工,收入依然可觀,“那個時候香港電影電視市道都很好,很能賺到錢,那時候我的錢包經常是鼓鼓的”。

  陳德森透露,如今的香港武行日薪不過千余港元,多的2000港元,再加上無法做到“日日有工開”,如今武行如果留在香港,收入並沒有上漲多少。

  而在內地,武行的收入在10餘年間也上漲緩慢。內地導演、武術指導范冬雨認為現今武行的收入與付出明顯不成正比,這對武行很不公平。他透露,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武行一月能拿到三四千元。衝著這不菲的收入,不少年輕人進入了這一行業。“但現如今,負責化粧、服裝的人的工資都漲了,道具師都能拿到12000元了,武行卻只能拿6000元。”范冬雨感慨道,“這以後還有誰願意幹這行啊!”

  (文/邵登 程佳 據騰訊娛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