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長江到金沙江——三峽基層建設者風采錄

  • 發佈時間:2014-12-18 09:18: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宜昌12月18日電(記者李思遠、梁建強、吳植)從三峽工程到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工程,從長江到金沙江,有這麼一群人,一直輾轉堅守在工程一線,流血流汗,無怨無悔,用青春見證了我國水電建設的飛速發展。他們就是無數三峽基層建設者。

  30年,是付繼林從事水電建設的時間。這些年裏,巨大的工作壓力始終壓在心間,但他追尋巨壩夢想的腳步從未停歇。

  1986年,從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畢業,付繼林就進入長江三峽集團(原三峽總公司),先後從事三峽工程、溪洛渡工程建設管理監理工作。

  付繼林至今無法忘懷,2003年前後,把“高峽平湖”宏偉藍圖初步變為現實的三峽建設者,又向金沙江邁出了水電開發的步伐。從全國各地聚集起來的“三峽人”,剛剛把宜昌這個“家”暖熱了,又面臨離家遷徙的境遇。

  醋挪簧偈┕ざ遊榭始轉戰上游的金沙江,年逾不惑的付繼林坐不住了。他找到領導,強烈要求上金沙江溪洛渡去。那一年,他41歲了,用他的話説:“時不我待。”

  2004年國慶節後,付繼林來到了營地條件、對外交通還非常不完善的溪洛渡工地,負責溪洛渡地下電站的建設。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電站,但剛開始,整個地下電廠建設部只有兩個人。直到2006年7月,補充進來3個學生、1個資料員,這才湊齊6個人的班底。隨著工程進一步展開,最高峰時算上借用的同志也不到20個人。但他堅守了下來。

  與付繼林一樣,有著“電廠衛士”之稱的劉忠惠也同期來到溪洛渡工地。作為參加過葛洲壩、三峽等工程的“三朝元老”,劉忠惠負責電站輸變電保護設備和安全自動裝置的維護與管理。只要電廠的電氣設備一發生故障,無論白天黑夜都需立刻將故障排除。

  為了在短時間內掌握新電站設備性能特點,劉忠惠除了利用空余時間自學、熟悉相關設備圖紙資料外,還經常與設備廠家技術人員做技術交流。其紮實的理論功底、細緻的分析能力、刨根問底的勁頭、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同行佩服不已。

  水電工程建設者中,遠離妻子兒女是共同特徵,無報酬加班加點也是家常便飯。按照規定,工程建設部員工一年可以探親休假6次,但實際上基本都不能保證。十多年裏,許多員工顧不上孩子,也沒顧上老人。付繼林告訴記者:“父親82歲了,母親剛過80歲,兩老的大壽我都沒到,人家都只知道付家有三兄弟,很多人認得大哥二哥,卻沒見過我這個老幺。”

  向家壩電廠運作部主任姚登峰,如其他工程人員一樣,認真而嚴謹。回想自電廠在宜昌籌建,直到如今機組接管運作,姚登峰説:“當年‘建管結合,無縫交接’,全體員工舍小家顧大局,從三峽到金沙江,溯江而上1000公里,遠離家庭和親人,來到還在建設中的向家壩,開始了在金沙江的奮鬥。”

  經過數萬名建設者不畏艱難,團結拼搏,歷經10年奮戰,成功破解強震高發區抗震安全、超高壩混凝土耐久性等一道道技術難題,高品質完成了向家壩、溪洛渡兩電站主體工程建設任務。2014年7月,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全面投産,裝機總量相當於“再造一個三峽”。

  “我們是主動要求來的,所以,這些苦和累都是‘自找’的。”付繼林笑了笑,“接下來烏東德、白鶴灘還需要人,我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再用10年參與一個巨型電站建設,然後光榮退休!”

  除了付繼林、姚登峰、劉忠惠,“水電郭明義”任桂風、“三峽鐵人”張潤時、“珍稀植物守護神”黃桂雲也在書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上萬科技工作者,數萬農民工,很難一一説出他們的名字。但一座座巍巍大壩記下了,那一道道汗水淚水,那一次次離別進發,一次次再攀高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