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要低保到要技術

  • 發佈時間:2014-12-18 05:48: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初冬的烏蒙山脈腹地,煙雨朦朧,寒氣逼人。貴州省西北角的威寧自治縣迤那鎮五星村利民生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基地裏,卻是一片火熱景象,村民正忙著搶收黨參。

  看著一根根肥嫩的黨參蹦出地面,合作社理事長陳傑笑得合不攏嘴,“今年又是個好年景。”去年,合作社帶領村民種植黨參4200多畝,實現産值2000余萬元,1047戶社員戶均分紅1萬多元。“今年面積和去年差不多,社員收入也不會少。”陳傑告訴記者。

  地處烏蒙山區的迤那鎮,平均海拔2140米,山高坡陡、缺水少綠、地薄民貧,曾是貴州省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直到2010年還是省級二類貧困鎮。當時,全鎮14個行政村有13個為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達21.5%。

  2011年,迤那鎮被貴州省列為扶貧開發“集團幫扶、整鎮推進”的試點鎮,揭開了該鎮脫胎換骨的新篇章。

  3年多來,迤那鎮從“打基礎、調結構,提素質、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態”入手,強力推進扶貧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2013年,該鎮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6663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0835元,比2010年分別凈增3600元和14035元,貧困村數量減少近一半。

  3年多來,貴州50多家省直部門傾情幫扶迤那,累計投入資金13.7億元,實施了670多個項目,涉及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領域,先後修建小水窖2300口,建成通村油路134.5公里、硬化道路331.6公里,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在大力改善基礎條件的同時,迤那鎮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施“七個兩萬”工程,重點發展中藥材、脫毒馬鈴薯、高産玉米等産業,建立專業合作社34個、黨員創業帶富基地8個,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500多名,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佔到四成,有效拓展了群眾致富門路。

  飽受風沙之苦的迤那人,把生態保護作為開發建設的根本來抓,“封、造、管、撫、育”並舉,立志走一條生態發展路。該鎮3年多累計實施封山育林1萬餘畝、荒山造林2500畝、種植經果林2.5萬畝,森林覆蓋率上升至38.2%。

  作為貴州省重點打造的30個省級示範小城鎮之一,迤那的城鎮建設也初具規模。在該鎮芙蓉新村,一棟棟小洋樓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不少家庭的陽臺上擺滿了花盆。

  家住69號小樓的馬二花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以前,馬二花一家“蝸居”在40平方米的土墻房裏,如今兩層小樓裏電視、洗衣機、沙發一應俱全。

  如今,在迤那鎮的東南部,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雖正在建設中,但學校、醫院、書店、商店一應俱全。“我們按照威寧次中心城鎮的定位來推進城鎮建設,到明年底城鎮容納的人口將超過1.5萬。”迤那鎮鎮長穆春林告訴記者。

  嘗到發展甜頭的迤那人,脫貧致富的信心更高、勁頭更足。穆春林告訴記者,“以前群眾向政府要的是低保,如今要的卻是技術、項目。”

  面對新一輪精準扶貧的要求,迤那鎮確立了規劃、項目、資金、管理“四到村”和扶持、技術、幹部、效益“四進戶”的工作思路,重點推進産城、工農一體化發展,幫助群眾發展致富産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根據規劃,迤那鎮將在2015年實現整鎮脫貧目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