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片土地有一種依戀”
- 發佈時間:2014-12-17 07:32:1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通訊員陳麗偉李天功 本報記者楊丹丹
冬天的濉溪縣顯得格外陰冷,來到距離縣城50多公里外的孫疃鎮,記者等了好長時間才見到一個身材瘦小,農民模樣裝束的中年婦女姍姍來遲,雨水順著頭髮、臉頰往下滴……“這就是我們鎮農技站長李娟。”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説。
“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我剛到地裏轉了一圈。”專注的眼神,憨厚的笑容,在農技推廣第一線奔波了20多年,40來歲的李娟,臉上、手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跡。“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這片土地有一種依戀。”李娟説。正是因為這份特殊的鄉土情感,20多年來,她一直堅守在農技推廣第一線,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産實踐中。
“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産黨”、“先進工作者”……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是李娟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作和點滴積累。
農民聽不懂怎麼辦?
——把業務術語翻譯成農民聽得懂的“土話”
1973年6月,李娟出生在濉溪縣孫疃鎮四李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她深深體會到農民的艱辛,看到了農村落後的面貌,她立志長大後學農、務農。1989年6月中考時,她毅然決然地報考農業院校農學專業,最終被當時的宿縣地區農校園藝專業錄取。
李娟中專畢業時,受傳統思想影響,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幹農業這一行沒有前途,選擇了轉口,跳出了“農”門,而李娟卻堅定地懷揣著自己的“農業夢”。1992年,她來到孫疃農技站,20多年沒有“挪窩”。
然而,工作之初,滿懷激情的李娟卻遭遇尷尬。剛上班不久,農技站長讓她開秋種廣播會,科班畢業的她欣然接受,提前把資料記得滾瓜爛熟。當廣播員打開廣播後,她對著話筒,按部就班地讀了起來。一通忙活之後,李娟就等著站長的誇獎了。沒想到,等來了一位緊皺眉頭的老大爺:“你早上説,100斤的麥種要拌多少藥?拌什麼藥?俺沒聽懂。”接著,又有不少老百姓來諮詢同樣的問題,李娟解釋了好幾遍,大家還是沒聽明白。一位老大娘急了:“丫頭,你乾脆説一桶水配幾壺蓋藥,一畝地要打幾桶藥水,在小麥幾指高的時候打,俺一下子就懂了,別整那些洋詞,俺這些‘老土’就像聽天書。”李娟這才明白,要想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老百姓,就首先要轉化成老百姓的語言才行。
下班後,李娟趕緊從市場買來了一斤裝、半斤裝等不同規格有代表性的農藥,用試管測試,把計量單位毫升換算成瓶蓋,又用卷尺量了量自己的手指。通過反覆練習、總結,她硬是把一些業務術語“翻譯”成了群眾聽得懂的“土話”。
農民不敢種怎麼辦?
——用自家承包地種一季讓農民看看
多年的工作經歷,李娟接觸了不少發達地區的同行,驚嘆于山東、江蘇、上海等地農業現代化程度。巨大的反差,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農業夢”——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種田、種田,要把‘種’字放在前面,只有把地種好了,才有可能實現高産。”提起推廣小麥少量精播,李娟打開了話匣子。
1993年夏季收麥時,一些農民的小麥全部倒伏,李娟發現是因為播的種子太多了。因此到了秋種,李娟苦口婆心地勸導農民少播種子,農民們就是不信。一些農民説:“俺都是種地老把式了,就不信你這一套,一畝地下多少種不需要你管。”沒辦法,李娟只好打起自家承包地的主意。當年,別人家每畝地播麥種25~30斤,她家的每畝才播18斤,惹得老父親大發雷霆:“俺種了一輩子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沒見過你這樣糟蹋土地的……”李娟沒有過多解釋。到了次年夏天,李娟家的麥不僅沒有出現倒伏、減産,反而比其他人家的麥每畝多收50斤,老父親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鄉親們也徹底信服了,小麥精少量播種技術在全鎮訊速推開,她聯繫的示範戶小麥單産超過500公斤。
李娟不僅手把手傳授農技知識,她還帶領農技站一班人,分赴各田間地頭,根據當時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經過調查摸底編印成技術資料,發放到老百姓手中,從整地到拌種到播量到施肥,從抗旱澆水到病蟲害防治,老百姓一目了然。
跑縣、進市積極爭取農業科研、示範項目是李娟引導老百姓科學種田又一措施。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落戶孫疃,李娟在全鎮分批次建立了22個“玉米高産核心示範區”和6個合作社,通過示範種植,病蟲害統防統治,從種到管再到收,全程引用先進的農藝技術,促使全鎮玉米單産達到510公斤,項目核心區達到537公斤。
孩子的學習顧不上怎麼辦?
——功課可以明天補,莊稼耽誤了就沒辦法補
談起工作中的苦與樂,李娟三句話不離本行:“和種地一樣,先種才能收,先苦才有甜。”
李娟的孩子由老人帶大,孩子大了以後,李娟希望多輔導孩子功課,增進母子感情,然而,面對農民的一次次請求,她只能做出犧牲。一天午飯後,李娟正準備給孩子輔導功課,剛打開書本,電話響了,炮樓村一位村民説剛從小麥地裏看到大片的麥葉發黃捲曲,露頭的麥穗泛白色,想問問啥情況。李娟決定立即趕赴現場,查看究竟。孩子埋怨媽媽:“你整天顧著人家的莊稼,連我的學習都不顧,有你這樣當媽的嗎?”李娟語重心長地説:“功課可以明天再補,一地的小麥就是農民辛苦一年的口糧,耽誤了沒法補。”説完,李娟匆匆上路了。
被自己家人埋怨還算不了什麼,讓李娟最難以忍受的是農民的誤解。每當孫疃鎮逢集的時候,李娟總喜歡到農藥店門口轉一轉,當發現農民買的農藥不對時,她會耐心解釋,推薦合適的藥品,好多農民一開始以為她是賣農藥的騙子,而被她攪黃了生意的藥店老闆也都很煩她。
“她就是個愛管閒事的人。”李娟的丈夫抱怨著、心疼著,可李娟淡淡一笑:“不為了啥,只是為了能夠對得起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對得起我自己的良心。”真情換來真情,時間久了,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讀懂了李娟。
2009年,李娟在任李村實施大豆、玉米“3414肥效試驗”,收穫階段,為了數據準確,李娟親自用手工收穫,每袋玉米都是用螺絲刀一點一點穿下,再用手摳完,大豆則是用棒子一捆一捆打完,然後用手剝凈。看著李娟滿手的老繭和一道道劃痕,一旁的鄉親們心疼地説:“李專家,以後別這樣幹了,看你的手和農村60歲老太太的手一樣了。”李娟笑笑説:“那我也要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