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生態涵養之路促移民脫貧致富

  • 發佈時間:2014-12-17 07:31: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鄧俐

  大都市、大農村,人口多、資源緊,總體向好、區域失衡——謀重慶發展,最難在佈局。破解發展瓶頸,既需要戰略思維,統籌規劃布全局、謀新局,也需要立足實際,上下求索以促紮實推進。

  2013年9月,重慶市委提出五大功能區統籌發展戰略,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等五大功能區。

  重慶區域均衡發展格局劃定,能否開創新局面,關鍵取決於各區縣立足一隅謀全局的認識水準,以及實事求是的紮實探索。

  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萬州區,為三峽庫區腹心,承載著生態涵養、農産品供給、扶貧開發及發展方式轉變探索的職能和任務。重慶新局開啟一年多來,萬州區委區政府充分認識五大功能區劃分的戰略意義,沿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路徑紮實穩步推進各項工作,頗具標本意義。日前,記者專訪重慶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徐海榮,請其詳談萬州的認識與實踐。

  梧桐移栽後,鳳凰何處來

  發展生態農業,彌補工業功能弱化帶來的發展驅動力損失

  記者: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矛盾關係,處理起來十分棘手。重慶五大功能區中,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承擔著協調“發展”與“生態”的探索改革重任,萬州是如何直面這個所謂矛盾的?

  徐海榮:發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生態涵養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涵養互促互進,在加強生態涵養的同時加快發展、差異發展、特色發展。

  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水資源戰略儲備庫和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涵養保護好庫區的青山綠水,不僅關係到萬州自身長遠發展,而且關係到長江中下游的生態安全,事關全市和國家大局。在新的背景下,我們應深刻地理解什麼是“生態涵養發展”,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突出首要、彰顯特色,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走生態涵養之路,就必須弱化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大的工業項目。梧桐樹移栽之後,萬州怎樣吸引鳳凰來呢?何種産業可以彌補工業功能弱化帶來的發展驅動力損失?

  徐海榮:生態農業,這是協調解決生態涵養和經濟發展的優化選擇,也是萬州著力做強的大産業。萬州區及時調整和完善全區農業發展思路,編制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出臺了産業發展指導意見。結合萬州的地理條件、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著力構建“一圈三帶多園”(城區近郊圈,沿江生態農業帶、淺丘高效農業帶、山區特色農業帶,孫家、甘寧、龍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和一批生態農業園)的産業空間佈局。

  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加大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力度,用科技手段減少農業污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産出率。

  保供給促增收兩手如何抓好

  重在産業結構調整,做好主導産業+特色産業的文章

  記者:從五大功能區全局來看,萬州承擔著保障糧食及重要農産品供給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重任務,抓好一頭已屬不易,兩手都要硬更是困難,請問萬州是如何做的?

  徐海榮:民以食為天,萬州人多地少,山高坡陡,175萬人每人平均耕地僅0.86畝,要在“雞窩地”、“巴掌田”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的供給,壓力確實很大。保供給,認識是根本。萬州堅持把糧食生産提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來認識,強化大局意識;堅決守住糧食年産量52萬噸、糧食自給率75%的“兩條底線”,強化底線意識;要求各鎮鄉和涉農街道無論耕地多少,都要自覺承擔起糧食安全責任,強化責任意識。強化意識不是空談,要看耕地、林地生態、農産品品質安全三條紅線守得牢不牢,也要看生産、流通和儲備三個環節把得好不好。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拓寬渠道是根本。近年來,萬州區通過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打造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增加了農民經營性收入;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增強二三産業就業吸納能力,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現工資性收入已佔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45.4%;通過盤活農村宅基地、林地等存量資源,加強集體資産管理,認真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讓農民得實惠,真增收。

  記者:保供給、促增收方面,萬州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徐海榮:保障糧食供給,需要夯實糧油産業基礎;促進農民增收,則要做好主導産業、特色産業文章。萬州區打造“糧油—柑橘、蔬菜、畜禽—名優小水果、名特水産、中藥材、林木花卉、茶葉、煙葉”之“136”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正是解決保供給、促增收的具體實踐。

  萬州區認真落實糧食生産行政首長負責制,持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産行動;糧油産業立足提質做優,優質稻米基地建設成效突出,食用油、蔬菜、肉類等主要農産品供給率穩中有升。主導産業方面,柑橘圍繞古紅橘、玫瑰香橙、尤力克檸檬做文章,提升基地建設水準。蔬菜産業立足保供目標,加快常年基地建設,調整品種結構。畜禽産業堅持“穩生豬、突羊兔、上禽牛”的思路,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迴圈型畜牧業經濟。特色産業發展主要依託三峽水庫,發展生態漁業,圍繞生態工業加工,發展一批特色林業基地等。有産業基礎保障,我們預計到2017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將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年均增幅超過城鎮居民。

  找準“貧根”開好“方子”扶貧要以制度改革和産業提升為基礎

  記者:因三峽蓄水,萬州曾關停數百家企業,一度“産業空虛”,給扶貧開發和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帶來更大挑戰。在實現城市涅槃、生態發展過程中,不挖掉窮根不行,挖得不準也不行,請問萬州在精準扶貧方面有什麼經驗?

  徐海榮:要增強扶貧的精準性,需要解決好幾方面的問題。摸清對象,按照到村、到戶、到人的要求,動態調整、精準識別,解決“扶誰”的問題。找準“貧根”,深入分析致貧的主客觀原因,因病施治、對症下藥,解決“為何貧”的問題。開好“方子”,用足政策實施片區扶貧開發,推進整村扶貧;立足資源走差異化發展路子,擴寬致富門路;治窮與治愚、扶貧與扶智相結合,解決“怎麼扶”的問題。加大投入,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形成扶貧攻堅合力,解決“高效扶”的問題。

  記者:移民搬遷和扶貧開發不可避免地面臨城鄉規劃問題,但是村莊佈局和城鎮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萬州是如何有條不紊地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城鎮化具體實踐的?

  徐海榮:總的來説,我們是以制度改革和産業提升為基礎來做這項工作的。萬州在引導人口相對聚集方面,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萬州城區以務工經商或具有合法穩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對在集鎮有合法穩定住所的人員,放開落戶限制。

  農村規劃建設上,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尊重鄉村格局、山水脈絡、村民意願和鄉土文化,遵循自然村落演進興衰規律,突出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城鎮化進程中,堅持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並重、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並重、城市形態與文化品位並重,進一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人民福祉的改善是結結實實的絕不用乾淨水、好空氣來換GDP

  記者:從重慶謀劃全局到萬州紮實推進,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福祉的改善。從萬州的情況來看,效果如何呢?您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徐海榮:我們看幾個具體的指標,也是最有説服力的硬杠杠。2013年,萬州全區實現農業總産值69.66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7%;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573元,同比增長14.9%。

  136産業體系方面,目前,我們的糧食産量穩定在52萬噸以上;建成柑橘基地40萬畝,其中古紅橘面積15萬畝,全國第一;檸檬5萬畝,全國第二;晚熟柑橘玫瑰香橙20萬畝,全國第二;建成全國技術較為先進的胭脂魚苗種、岩原鯉人工繁殖基地,獼猴桃等名優水果基地17.5萬畝。

  扶貧開發方面,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8767人、貧困村整村脫貧29個,行政村公路通暢率提高到85.3%,初步建立“鎮鄉收集、區運輸處理”的垃圾收運體系。

  最重要的是,上面這些數據不是拿萬州的青山綠水換來的。我們沒有用乾淨水、好空氣來換GDP,經濟發展沒有犧牲掉生態涵養,人民福祉的改善是結結實實的。從這一點上看,萬州的探索可以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