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目前我國鋼鐵業處於深度調整期”

  • 發佈時間:2014-12-16 02:31:1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人物簡介

  劉海民

  鋼鐵産業經濟專家,經濟學博士,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國家冶金工業局辦公室副主任。劉海民從事鋼鐵行業經濟發展研究二十餘年,經歷了中國鋼鐵工業由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整個轉變歷程,主持過多項鋼鐵行業發展中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為國家制定鋼鐵産業政策提供依據。

  ■ 核心觀點

  即將過去的2014年,國內鋼鐵工業低迷依舊,行業需求不振的大勢仍未見改觀,地方大型鋼企資金鏈斷裂、停産破産的新聞不時上演。

  對此,劉海民認為,目前國內鋼鐵業陷入經濟效益困境,主要是行業運作機制存在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而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起了助推作用。

  在他看來,目前國有大型鋼企已成行業虧損主力,亟須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轉換機制,煥發活力。政府重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體系,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打開準入和退出兩端通道,行業自然會趨於好轉。

  同時,因為宏觀經濟下滑,銀行貸款對鋼鐵工業加速收緊,2015年要集中防範因信貸收緊帶來的行業資金鏈系統性風險。

  應解決鋼鐵業運作機制問題

  新京報:去年的10月份,國務院曾出臺鋼鐵業化解産能的整治方案,要求全國範圍內壓減鋼鐵産能8000萬噸,時至今日收效如何?

  劉海民:這個指標按文件規定是到2017年完成,從數字上來説各地一直在壓減。其實我不太關心這些數字。其原因,一是這裡面可能存在一定水分;再有,這種靠計劃分配指標的方法本身就不太贊同,因為行業困境的要害不在於此。歸根到底還是要解決行業運作機制問題。

  新京報:你提過鋼鐵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機制失靈,目前行業情況是否有所好轉?

  劉海民:今年1-9月份,國內重點鋼鐵企業的粗鋼産量增幅排行中,有兩家增長超過100%以上,最高一家增長162.5%;同時,可以看到有兩家減産100%,就是年初以來一直停産,再如山西海鑫等鋼廠,實際已經停産幾個月了,累計起來減産幅度很大。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市場失靈並不是整個行業全部失靈。總體來看,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期,在向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向過渡。我的“市場失靈論”是説,企業經營行為尚不能靈敏地對競爭能力做出反應,有的企業虧損十分嚴重,資不抵債,仍堅持不減産,這就使鋼鐵行業整體處於盈虧邊緣徘徊。

  政企職能錯位導致市場機制失靈

  新京報:行業出現市場機制失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劉海民:業內對鋼鐵行業問題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一直以來,行業裏習慣把鋼鐵業經濟效益低迷的原因歸為原料價格上漲、市場需求萎縮和嚴重産能過剩。這三條基本都是外因,理由都不充分。

  新京報:為什麼?

  劉海民:首先,鋼鐵利潤率與鐵礦石價格並無明顯相關關係。今年礦石價格總體下滑,鋼鐵行業平均效益水準好轉卻不明顯,主營業務仍在虧損邊沿。其次,需求方面,與歐美等國家金融危機之後,鋼材市場驟降30%以上相比,國內鋼鐵消費只是沒有保持過去的高速增長,但也基本上未發生絕對量減少,只是增速下降而已,很難説是需求“萎縮”。

  再有,所謂的“産能過剩論”也站不住腳,很多行業産能利用率低於鋼鐵行業,但平均利潤能保持6%左右甚至更高的水準,説明這些行業自發調節能力很強;而鋼鐵行業中,部分企業一直虧本生産仍然不減産,所以根本上是運作機制存在問題。

  新京報:行業運作機制中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劉海民:第一是政企職能錯位。很多地方政府出於政績、稅收等原因,默許、縱容甚至強令企業擴大鋼鐵産能,在企業虧損的狀況下給予當地鋼鐵企業大量財政補貼和輸血。此外,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救助內部虧損的子公司,也是原因之一。

  其二,整個行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國企與民企之間的不公平競爭上。

  再有,就是國企機制的落後。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陷入嚴重虧損,部分原因是受民企不合理的低成本擠壓。但也不能不承認一些企業存在投資重大失誤,在經營機制方面存在人員能進不能出,幹部能上不能下,薪酬能增不能減,産線能開不能關的問題,其背景主要是當地政府和“集團”的干預和救助。

  “混改”不是擴大國企地盤

  新京報:按照你的説法,鋼鐵行業的根本問題還是需要機制的轉變和改革。

  劉海民:對。要解決鋼鐵業的問題,關鍵還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國有與民營的關係。必須建立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把環保排放和産品品質作為兩項監督的硬性指標,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應該相同標準,嚴格監控。

  另外,還需要建立一種市場退出機制,一種通暢、進退有序的市場環境,妥善解決退出企業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理等問題。有進有出,這個市場才能良性運轉,産業才能不斷進步。在這種機制之下,政府只要做好規則制定和監管工作,通過市場的力量自然可以對行業進行優勝劣汰。

  新京報:你還曾提到國內的大中型鋼企必須改革,原因為何?

  劉海民:還是來看數據。今年1-8月份,中鋼協統計的88家大中型鋼企累計利潤是162億元,這裡面還包括礦山和非鋼産業創造的利潤;而國家發改委公佈的規模以上鋼鐵冶煉壓延行業(不包括鐵礦行業)的利潤為508億元。換句話説,大中型企業以外的中小鋼鐵企業實現利潤至少有346億元。而大中型162億中如果減去寶鋼幾十億利潤和個別民企的利潤,國有鋼企總體上是虧損的,有若干家企業平均每個月虧損億元以上。所以,可以説國有鋼企已經成為行業主力虧損大戶。

  新京報:具體如何改革?

  劉海民:目前一個契機是“混改”,通過對國有大型鋼企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視跨所有制、跨層級(如中央與地方國企)、跨省市的兼併重組,實現股權多元化,減弱企業的政府附屬物色彩,強化利潤導向,杜絕不計盈虧“虧著幹”現象。

  其次,通過跨區域的兼併重組,也可以消滅目前市場上低價同質化産品的競爭。比如,通過對京津冀區域內的鋼企進行産業整合,區域內的同質化産品就自然消失,惡性競爭的局面就會得到解決;同時,因為全國是統一的流動市場,可以杜絕兼併重組導致地區性的價格壟斷問題。

  新京報:改革的同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劉海民:實際上,行業內已經有混合所有製成功範例,比如一些國有大企業的子公司是收購來的民企,國企只控股和實施監督權,經營班子和運作機制還是原來的,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國企病”。我認為,首先要弄清“混改”目的是什麼,應該是把國企目前的僵化機制轉變成適應市場配置資源的民企機制,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而不是簡單地擴大國企的地盤。

  新京報記者 劉溪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