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類尚無法完全避免小行星撞擊

  • 發佈時間:2014-12-12 01:30: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付毅飛

  近日有報道稱,一顆被命名為“2014 UR116”的小行星可能與地球相撞。該消息隨即被美國航太局辟謠。有計算表明,這顆小行星應為6年前發現的小行星“2008 XB”,至少在未來150年內,它不會撞上地球或其他任何行星。

  儘管美國航太局“近地天體項目”小組連連表示這次無需擔心,但誰都知道小行星撞地球不是鬧著玩的。6500萬年那顆直徑約一公里的小行星,直接讓恐龍等多種生物滅絕;1908年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落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造成了震驚世界的“通古斯大爆炸”。航太專家、《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介紹,一顆品質11噸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能量,相當於萬顆百萬噸級核彈爆炸。時不時遇到這樣的“天外威脅”,不能怪人們一驚一乍。

  “人類在不斷想辦法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危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説,“但目前對小行星的了解還不夠準確和完備,無法做到完全避免。”

  要預防“飛來橫禍”,首先找出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並對其實施監控。趙海斌表示,這項工作早已開始,近十多年來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並未完成。

  1998年起,美國航太局實施了“太空衛士”計劃,力求定位地球周邊直徑大於1公里小行星的運作軌道。地球周邊約有一千顆符合條件的小行星,目前已有93%被定位,其餘的還在不斷完善。

  趙海斌説,人類也已開始尋找體積更小,但足以對局部地區造成危害的目標,這類目標數量更多。

  龐之浩介紹,全球已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觀測網,其中最先進的是美國在夏威夷建成的由多臺天文望遠鏡組成的裝置,被稱為“全景觀測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今後美國還將建立天基觀測站。此外,其他多個國家和組織也開展了相關研究。

  “我國小行星研究工作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包括搜尋、定軌等。”趙海斌説。

  1995年,中科院北京天文臺開始實施“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成為當時世界第五大小行星觀測計劃。該計劃使用位於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施密特攝星鏡,在1995到1999年間發現了1顆彗星以及2460顆小行星,其中有5顆近地小行星。進入新世紀後該計劃逐漸停止。

  2006年10月,耗時十餘年建成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投入運作,成為我國執行小行星搜索、監測任務的主力軍。趙海斌表示,借助這臺望遠鏡共發現了1000多顆小行星,並測定了它們的軌道。

  儘管各國都在推進相關工作,但目前還不能完全保證地球的安全。

  2013年2月15日,當全球超過500個射電望遠鏡及光學觀測站監視著直徑約46米、品質達13萬噸的“2012 DA14”小行星,等待它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空飛掠時,卻有一顆直徑約20米的小行星“悄悄”進入地球大氣層,在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州上空爆炸。這次“偷襲”造成1200人受傷,近3000座建築受損。

  前段時間甚至有美國前宇航員宣稱,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的概率達到官方宣佈的3—10倍。

  無論這一數字是否準確,龐之浩認為,當前很多對小行星動態的預判並不準確,在觀測跟蹤方面有待加強,這需要集合世界各國的力量。

  監測、預判只是防範小行星的基礎和前提,發現危險目標之後怎麼辦?龐之浩介紹,人類一直在探索應對方案。

  他説,目前可操作性最強的方案,是發射核彈將具有威脅的小行星擊毀,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此舉並不穩妥,小行星被爆破後出現的結果無法確定。

  科學家還提出種種奇思妙想。比如給小行星噴色,改變其吸收的熱量以實現軌道偏移;發射引力航太器靠近小行星,將其“拉”開;或是讓航太器登陸小行星,並且使用推進器把它“推”走;用品質巨大的繩索套住小行星,通過改變其重心使其變軌等。

  但這些都只是設想,目前的技術尚不具備實施條件,也沒有開展過相關試驗。

  “目前最指日可待的防止小行星措施,是美國航太局的小行星計劃。”龐之浩説,該計劃由美國政府主導,試圖在太空捕獲一顆近地小行星,將其拖至地球軌道。如果成功,意味著實現了對小行星的控制,具備在小行星撞向地球時將其引至其他方向的能力。同時該計劃還能産生多種效益,能更安全、更方便地探測、開發小行星。

  據了解,上周首飛試驗成功的“獵戶座”飛船,正是美國計劃用於深空載人探測的飛船。該飛船的首次載人飛行將於2021年進行,獲將執行登陸小行星計劃。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