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冬小麥需肥特點與施肥原則

  • 發佈時間:2014-12-11 02:31:1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冬小麥多在秋季播種,經過低溫春化後在第二年夏季收穫。一般田産300~600千克,其中高産水準在400千克以上;生育期較長,主要包括出苗、分蘗、返青、起身、拔節、孕穗、開花、成熟等不同時期。其需肥特點、施肥原則和施肥技術模式如下:

  需肥特點

  起身至拔節是追肥關鍵期。苗期(出苗至返青)以營養生長為主,養分吸收力弱,分蘗期氮磷鉀養分累計吸收量還不到吸收總量的10%,但孕穗期(返青至抽穗)營養生長與氮磷鉀養分累積吸收量高達吸收總量的75%以上,是養分吸收高峰。這些養分一半左右來自於肥料,其中磷鉀主要靠基肥,氮肥則基、追肥並重,而且追肥以氮為主,因此起身至拔節是氮肥追施的關鍵期。

  分蘗期施肥受多種因素影響。小麥是單株分蘗作物,每畝有效穗數與畝産量密切相關,但分蘗期對氮肥敏感,過量施用容易造成無效分蘗增加和植株倒伏。小麥的長勢和分蘗還與品種特性、播種量、播種品質、土壤肥力和墑情、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有關。所以春土壤肥力、墑情、苗情等具體情況,決定施氮量和施肥期並進行綜合管理。

  輪作施肥要兩茬兼顧。冬小麥多與夏玉米等夏播作物輪作,在施肥上應該考慮輪作施肥特點,將兩茬作物視為一體:兩茬施氮量大致相當,但磷肥應該主要施給冬小麥,鉀肥主施給夏玉米。

  施肥原則

  提高施肥技術。提倡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有機肥與無機肥要配合施用;堅持“適氮、穩磷、補微”的施肥方針,適當減少氮肥施用總量,調整氮肥的基、追比例,降低前期氮肥用量,氮肥應該分次施用;據苗情、墑情和不同麥區的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水、肥綜合管理措施。要將每畝總莖數控制在60萬~80萬,看苗分類施肥。對總莖數小于45萬的弱苗田,要以促為主,提早到返青起身期追肥,並適當增加施氮量;對總莖數高於80萬的旺苗田,則要在拔節後追肥,並適當減少施氮量。

  加強綜合管理。據當地氣候特點和施肥條件,選擇能正常生長和成熟、成穗率高、抗逆性強的品種;播前對種子進行篩選、曬種、消毒等處理;適期、適量播種,提高整地和播種品質;進行冬前和返青期管理,對北方冬麥區要灌冬水,返青期據苗情、土壤墑情、土壤肥力酌情灌水和施肥;小麥起身至抽穗前是施肥關鍵期,要據苗情分類管理;抽穗後要通過適度灌水和噴施葉面肥等,防止小麥早衰,增加粒重和防治白粉病、銹病、蚜蟲、黏蟲、吸漿蟲等病蟲害。

  施肥技術

  ①養分施用量。每畝施肥總量:N12~15千克,P2O56~8千克,K2O4~8千克。②肥料施用量。基肥:提倡施用有機肥,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千克,尿素6~8千克或碳酸氫銨20~25千克,磷酸二銨15~20千克或過磷酸鈣40~50千克,氯化鉀5~10千克;若用複合肥,在黃淮海平原,宜選用中氮高磷低鉀型,如15-20-10或16-20-18等;在長江流域,宜選用氮磷鉀含量相等或相近的通用型複合肥,如15-15-15或12-15-18等,每畝施用量30~40千克。追肥:返青至拔節期畝施尿素15~20千克,1次或分2次施用。對強筋優質小麥,在揚花期可加追尿素3~5千克。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興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