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成敗關鍵在於“同地同權”
- 發佈時間:2014-12-10 00:31:5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央深改小組會議定調農地改革堅持三條“底線”,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大幕開啟,其真實意圖在於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土改精神。同時,也要看到,新一輪土改是在我國大量勞動力轉移城市、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且目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既制約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影響了土地使用效率,也造成了大量土地浪費,影響了農民合理流動,更使土地無法帶給農民合理、合法性財産性收入及融資的有效實現,進一步縮小了農民發展生産獲得資金的自由幅度。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是新一輪土改應遵循的原則和追求的終極目的。但在筆者看來,“同地同權”則是新一輪土改核心和落實農村土改“權利對接”的精髓,也是新一輪土改成敗的關鍵。為此,需明確三個問題:一是理清“同地同權”具體內容;二是明白“同地同權”具備條件;三是掌握“同地同權”具體障礙。三者互為因果,共同作用,只有把三者之間的矛盾都解決好,才能形成農村土改有機整體,確保農村土改順利完成。
從目前看,“同地同權”就是要讓集體所有制土地與國有出讓地具有同等身份、同等價格和價值、同等交易權利、同等增值水準、同等抵押能力等等。換言之,農村集體土地享受與國有出讓地相同的“國民待遇”,不再受任何政策歧視和限制。而讓“同地同權”得到實現,則又需公平的市場交易規則、公正的評估機構、權威發證機構、維護農民權益組織、共同的交易市場等等。一句話,消除農村集體土地入市的任何“間隙”,使農村土地入市“變現”變得簡單而順暢。而目前要讓農村土改內容完美無缺,並滿足上述條件全面實現,仍存在七方面障礙:一是觀念障礙,擔心集體土地自由流轉會造成農民失地,影響農村社會穩定;二是土地雙軌制障礙,擔心取消土地雙軌制影響地方政府利益;三是為農村土改服務的相關機構和法規缺位障礙,使農村土地自由交易權益難以順利實現;四是社會保險機制滯後障礙,對土地流轉後農民的再就業、醫療養老保險缺乏合理制度安排;五是工作障礙,農村土改涉及億萬農戶,將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房屋等資源確權、登記、頒證到每個農民,不是件容易事;六是政府強勢地位和被徵地農民弱勢地位障礙,解決雙方在土地利益博弈中形成的“掠奪”與“反掠奪”矛盾是一個長期過程。七是地方政府財政出路障礙,農村土地入市後,地方政府財源得不到解決,會影響積極性。
為此,農村土改“同地同權”重點圍繞上述七個問題做足做好文章。首先,加大宣傳力度,統一社會各層面、各級政府意見,説明“同地同權”主要針對農民“三塊地”,且堅持三條底線,不會因此引發農民失地和農村社會問題,形成社會共識。其次,取消農村集體土地和國有出讓地的“雙軌制身份”,才能破除農村土改怪圈,找到“同地同權”新出路。再次,建立和完善為農村土改服務的相應機構和相關法律規範,主要包括評估確權機構、土地流轉和産權交易市場等等,為“同地同權”提供現實可能。第四,建立農村土改相應配套措施,包括為土地轉讓、出租的農民提供再就業培訓、醫療養老等後續服務,消除“同地同權”後顧之憂。第五,在試點成功基礎上,發動政府各職能部門力量,加大對農村土改工作投入力度,確保相應權證能及時地送到農民手中,使“同地同權”陽光雨露惠及億萬農民。第六,發揮各級人大監督功能,加大土改執法力度,有效約束各級政府伸向農村土改的“有形之手”,提高農村土改“市場成分”,讓被徵地的農民充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實現農村土改“利益均沾”。第七,加快財政預算體制改革,儘快劃分好中央與地方稅收範圍,實現財權與事權配套,讓地方政府有穩定稅源,不至於對農村土改失去信心,最終讓農村土改淪落為一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