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主要糧食作物目標價格制改革亟待加快

  • 發佈時間:2014-12-09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管建濤 汪偉 郭翔 哈爾濱 瀋陽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穩固未來五年東北“大糧倉”地位,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記者在東北地區採訪的數十位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專家、農業企業負責人和種糧大戶建議,國家應儘早啟動黑土地保護修復工程;加快農業規模化生産和糧食倉儲設施、物流體系建設;運用政策“杠桿”,整合使用各類惠農資金,加大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

  養耕地重水利 強化農業基礎

  專家認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必須從抓耕地品質建設和農田水利工程入手,走內涵提高耕地産出能力的路子,實現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地的根本轉變。

  一是啟動黑土地修復工程。相關專家表示,目前修復黑土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相關企業生産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差,未來通過補貼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借助企業的行銷手段打開市場,解決推廣難問題。此外,要強化涉農資金監管。採訪中,一些基層農業幹部表示,當前涉及耕地改造的補貼資金有限,仍經常被縣級政府挪用。

  二是穩定耕地面積,嚴厲監管和懲處耕地違法行為。中國糧網首席研究員焦善偉説,糧食主産區北移的重要原因是,南方工業化快速發展致耕地資源日益緊缺。未來隨著新一輪東北振興的啟動,需守住耕地紅線,嚴格土地監管,嚴肅查處耕地違法行為。專家建議,要按照“保護耕地數量”與“提升耕地品質”並重原則,在劃定耕地數量紅線的同時,制定品質標準,把保證耕地數量和耕地品質建設作為考核縣級政府指標,使地方政府守“土”有責。

  三是統籌規劃,科學佈局和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東北三省水利部門負責人表示,東北的水利欠賬不僅在“最後一公里”上,主幹渠建設不到位也制約著農田水利的整體升級。黑龍江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呂純波表示,在主幹渠缺失的情況下,改造毛支鬥渠是不科學的。黑龍江目前已經提出,幹渠沒有改造的情況下,不能改造末級渠。

  吉林、遼寧等地水利部門負責人建議,未來首先要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産糧大縣多是財政窮縣,國家應在資金上給予更多傾斜,減少地方配套比例;其次,明確牽頭部門,摸清家底,合理調配有限資金最大限度提升農田水利設施。遼寧省農科院院長陶承光表示,目前水利、發改、財政、國土等部門均有水利建設資金,但部門間缺少協調,難以形成合力。應確定牽頭部門,將水利建設資金集中整合,統一規劃合理確定投資重點和區域,促進農田水利設施整體升級。

  打出政策“組合拳”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目前,因土地流轉價格和農業生産風險不斷提升,東北地區農業生産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受到一定制約。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未來要進一步鼓勵引導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産,同時強化涉農貸款和農業保險的政策支援。

  穩步推動土地流轉,促東北農業生産向規模化、集約化邁進。陶承光表示,東北地區農業生産只有實現向有能力、有實力的人的手中集中,才能有效提升科學種植水準實現農業現代化。未來東北地區要強化資金和政策引導,繼續鼓勵種糧大戶、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但同時,陶承光也表示,東北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生産模式,一定要通過正常的土地流轉途徑,鼓勵和引導農民在不改變耕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通過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達到土地規模的“適當”集中。

  切實解決涉農貸款難問題,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保障。東北地區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已開始試點。專家建議,加快土地登記確權工作,搭建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登記、擔保、評估、流轉等仲介服務平臺,同步建立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推動金融機構辦理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此外,應擴大擔保物範圍試點,將林地承包經營權、擬購置農機具股權、債權等納入抵押擔保範圍,創新擔保方式。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降低農業生産規模化的經營風險。東北農業大學保險系主任李丹介紹,黑龍江墾區推行中央財政出大頭的高保障農業保險,但産糧大縣因財力較弱,連低檔的保險産品都不能配套到位。建議參照黑龍江墾區農業保險方式,將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比例適當提升,調動地方政府發展農業保險積極性,以此減輕種糧大戶的經營風險,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著力提升財政支農資金的整合效益。“糧食直補在某種程度上變為收入補貼,有地就補,變成務工補貼。”基層幹部建議,今後應整合惠農資金,集中投入基本農田、水利等重點工程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此外,國家應根據糧食産量增加量和商品量增加量,再給予産糧大縣一部分獎勵,並減少或取消其因發展糧食生産而付出的配套資金。

  校正糧食價格體系 構建高標準倉儲設施

  針對當前糧食市場價格扭曲、倉容緊張保障能力弱等問題,專家建議加快主要糧食作物的目標價格制改革,提升東北地區糧食倉儲能力。

  首先,加快主要糧食作物的目標價格制改革,捋順糧價形成機制。中儲糧遼寧分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打破糧食市場僵局辦法只能是糧食回歸市場定價機制。專家認為,調動糧農種糧積極性需要國家給予相應價格補償,但是補償不能以犧牲市場調節機制為代價。因此加快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目標價格制改革已刻不容緩。

  其次,完善倉儲設施建設,實現糧食減損增效。未來五年,在一家一戶的生産方式還將佔主導的背景下,應加快資金投入推進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建設。到2020年,吉林還將建設99萬套農戶儲糧倉。由於單倉造價達4000元,農戶需自籌1600元,一次性投入困難。在遼寧部分地區,因農戶負擔比例高,目前出現推廣難。因此建議將科學儲糧倉投資比例由目前的中央、省和農戶的3:3:4調整為5:3:2,減輕農民負擔。此外,針對種糧大戶建設糧食倉儲設備時遇到了資金短缺、沒有建設用地指標的問題,中央應重點研究在土地、資金等方面適當扶持種糧大戶建設高標準糧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