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太人的光榮與夢想
- 發佈時間:2014-12-08 04:06:2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到實現200次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一次次騰飛,都承載著中國航太人的光榮與夢想,更在浩瀚蒼穹鑄就了壯麗的中國風景。站在200次發射的新起點上,中國航太人又義無反顧地邁向了新的長征。
2014年12月7日11時26分,隨著噴薄而出的烈焰,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航太與世界緊密合作的又一次完美收官。
一週前,北京氣溫驟降。正緊張籌備這次發射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在兩個會議間隙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他説,自1990年至今,中國航太的國際商業發射之路已走過24年風雨歷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39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45顆衛星,提供了10次搭載發射服務。
在浩瀚蒼穹鑄就壯麗的中國風景。讓中國高科技走出國門,這是雄心勃勃的中國航太人的光榮與夢想。
東方驚雷震撼世界
1990年4月7日21時30分,一個航太人難忘的日子,一個東方驚雷震撼世界的時刻。在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外賓的注目下,長征三號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衛星入軌精度創下了用戶以往31顆同類衛星之最。
“亞洲一號”發射成功,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個步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高科技走出國門的標誌性事件。
走向世界是航太人期待已久的夢想。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火箭將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訊衛星送上太空,表明我國已經具備發射佔有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最大份額的地球同步通訊衛星的能力。中國航太人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于1985年10月26日宣佈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承攬國際衛星發射服務業務。那時,長征火箭已經實施了12次發射。
但是,探索蒼茫宇宙並非一路坦途,即使是走在前面的國家也遇到諸多問題。1986年,歐美國家相繼出現火箭發射事故,世界衛星發射服務市場出現了發射能力嚴重不足、用戶排隊等待發射衛星的局面。
雖然説,這對“初出茅廬”的中國航太人提供了機遇,但用“中國箭”發射“外國星”又談何容易,中國航太人走向國際市場首先面對的是國外媒體的質疑,“羽翼未豐的中國航太也要參加國際競爭?”
的確,中國航太人還摸不到“市場”的門道,不知曉商務規則,不了解談判技巧。但他們還是勇敢地坐到了談判桌旁。美國一家衛星公司的開場白是“談判要先付談話費”,“如果要我們幫助編寫標書,請先付100萬美元”。當看到中方提交的建議書只有幾頁紙時,對方甩出了一句:“等你們的建議書達到一寸厚時再來談。”
儘管備受冷落,但植根于航太技術大軍的年輕商業團隊,不畏艱難、鍥而不捨,迅速達到了市場要求。
也正是從一開始就向市場、用戶學習,學習聘律師、買保險、用貸款等商業經驗,全面按照國際規範辦事,中國航太成功加入了“國際航太俱樂部”,躋身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
“亞洲一號”的成功,更給年輕的商業隊伍增添了無窮信心。
市場逐鹿成就奇跡
在商業發射起步階段,長征三號火箭只能運載中型衛星。而彼時國際通信衛星大容量、重型化已趨明顯。
當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王永志、王德臣等人聚在辦公室裏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提出在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將長征二號火箭捆綁上4個助推器,從而把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從2.5噸提高到9.2噸。
推銷尚在圖紙階段的火箭,即使不為獨創,也實屬罕見。經過艱苦宣講、週密論證,“紙上談兵”成功,長征火箭承攬的第一宗大買賣——用“長二捆”火箭發射澳星合同敲定。合同規定:18個月後“長二捆”火箭要矗立在發射架上。
對此,國外最強勁的對手坦言,研製大型火箭至少需要3年時間。更有在招標中落敗的公司嘲笑道,“如到時候中國打不成,你們再找我們,即使出比現在高3倍的價錢,我們也要考慮考慮。”甚至有公司真為將來備好了一份合同,只等“預言”到來的那天。
然而,18個月後,當美國大力神火箭副總設計師史密斯看到高大的“長二捆”火箭和巍峨的發射架矗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時,他真誠地對“長二捆”總設計師王德臣説,“中國人説話是可信的。”
“長二捆”火箭是中國第一個為市場量身定做的火箭,同時也造就了中國航太“拿著草圖簽合同、拿著合同找貸款、拿著貸款造火箭”的商業奇跡。
此後幾年,在市場的牽引下,長征火箭型號系列化研製不斷邁出新步伐,與阿裏安、德爾塔、宇宙神等火箭一起成為世界商業發射的主要運載火箭。
然而,1996年“2·15”、“8·18”發射相繼失利,中國商業發射服務陷入了低谷。
“品質問題不‘歸零’,市場份額將‘歸零’”,擺脫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火箭的可靠性。航太人重新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規範——“72條”、“28條”和“品質歸零雙五條”等,採取了一系列嚴格的整改措施。一年後,“長三乙”恢復發射,將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送入軌道。此後10多年裏,100余次的發射,高可靠性讓長征火箭成為享譽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走出去”擁抱未來
儘管中國的商業發射有著驕人的成績,卻屢屢遭遇不公平的競爭環境。1999年7月至2005年3月,一系列的制裁和出口限制使長征火箭的國際商業發射中斷6年。
與此同時,中國航太也受到客戶相對單一、産品相對單一、服務相對單一的困擾。對中國航太來説,創新經營模式、拓展國際化內涵,已成在弦之箭。
從1996年至2004年底,長征火箭實現連續41次發射成功,讓世界側目。另一方面,中國航太人加強了與歐洲衛星製造商的合作,開發出不含美國技術的衛星(ITAR-Free)。2005年4月,“長三乙”將歐洲研製的亞太六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重返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
2007年5月,中國航太首次以火箭、衛星、地面站及發射支援的整體方式,成功發射了基於東方紅四號平臺的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實現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伴隨整星出口,航太國際化産業鏈條也不斷伸展。中國航太已由單一火箭供應商,發展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發射服務、衛星、地面設備等航太産品及服務的系統整合供應商。至今為止,中國航太已為2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告訴記者,除了價格具有競爭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航太在開發國際市場時會從合作國發展科技角度著想,為當地培養航太科技人才,且還會幫助當地政府做很多工作,“這為我們獲取訂單增加了砝碼。”
中國航太矢志“走出去”,種種挑戰,只會讓這一“長征”更加激昂澎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