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44 載 “長 徵” 路

  • 發佈時間:2014-12-08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付毅飛通訊員楊宏鵬宗兆盾

  12月7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送入軌道,圓滿完成了長征系列火箭第200次發射任務。

  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帶著東方紅一號衛星一飛沖天。44年來,長征系列火箭先後把載人飛船、月球探測器、北斗導航衛星等230多顆國內外航太器送入太空,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創新超越的“長征”路。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表示,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成功率達95%,尤其是近年來技術突飛猛進,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均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托舉中國航太事業每一步

  “長征火箭起步艱難,源自於上世紀50年代某型號導彈的獨立設計。”雷凡培説,在當時國內技術力量和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情況下,老一輩航太人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創建了中國航太事業。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從西北大漠深處起飛,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使我國成為第四個具備發射人造衛星能力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火箭發射返回式衛星,3天后衛星返回地面,標誌著我國成為蘇美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航太器返回技術的國家;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低溫高能氫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以極高的入軌精度把美國休斯公司生産、香港亞洲衛星公司所有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軌道,標誌著中國航太邁向國際市場……

  進入新世紀後,我國航太事業開啟了新的征程。

  2003年10月15日,在完成4艘無人飛船飛行試驗之後,長征二號F火箭將神舟五號飛船送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從無人到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漫步到交會對接……在載人航太工程中,長征二號F火箭用11次完美表現,將十艘神舟飛船、一個目標飛行器和十名航太員成功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為100%。

  在我國探月工程中,長征火箭承擔了托舉“嫦娥”一次次飛天的重任。在其“護送”下,嫦娥一號讓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開始成為現實;嫦娥二號在國際上首次獲取解析度7米的全月立體影像,並實現我國首次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號圓滿實現月面軟著陸,讓五星紅旗第一次在月宮“飄揚”。今年10月24日,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又將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送入軌道。此次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太器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功實現亞太區域組網投入應用,高分工程助力中國衛星遙感進入亞米級解析度時代……我國航太事業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傾情托舉。

   7年發射百次、成功率98%

  如果把長征火箭的200次發射分為兩部分,前100次歷時37年,發射成功率為93%;後100次僅用了7年時間,成功率達98%。

  雷凡培表示,我國運載火箭發展44年中,前30年技術水準與美、俄、歐洲等世界航太強國相比處在落後地位,無論是火箭性能、可靠性、生産能力、年發射次數等方面都無法相提並論,與日本、印度同處於第二梯隊。近十幾年,在我國航太重大工程任務的強力帶動下,長征系列火箭進入了高強密度發射階段,發射頻度從初期的每年2—3次,到近年年均發射15—20次,後100次發射用時7年,是繼俄羅斯3年100次、美國5年100次之後的世界第三,超過了歐洲、日本和印度。

  他介紹,與世界各航太強國的最近100次發射成功率相比,我國與歐洲同為98%,並列世界第一,超過了美國(97%)和俄羅斯(91%)。

  從落後到趕超,雷凡培認為源於技術水準和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他説,在國家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牽引下,火箭的生産能力建設得到了很大改善,年産量由1998年的8次提升到目前的21—22次,實現了組批投産;同時火箭發射組織管理模式得到了創新,實現在火箭出廠前完成大部分檢測,進場後採用大量資訊化手段和先進的遠端測發控技術,使發射場準備週期由原來的40天縮短至現在的20天,火箭測試保障隊伍由原來的二三百人減少到不足百人。“此外,也源於中國航太嚴格的品質保證體系和我們對火箭高可靠、高安全的不斷追求。”他説。

  “長征”之路向國民經濟建設領域延伸

  在不斷邁向深空的同時,“長征”之路也延伸到國民經濟建設領域。

  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經營投資部副部長何國勝介紹,該院利用火箭發動機、燃燒傳熱、特種泵閥、系統控制、總裝整合等幾十項專有技術,獨立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效、潔凈、煤種適應性廣的航太煤氣化技術,擁有國內首家、行業唯一的粉煤氣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為煤基甲醇、煤基合成氨,以及煤制天然氣、煤制合成油、煤制烯烴、煤制氫等行業提供專業的工程設計、承包和設備供應,在粉煤氣化技術領域保持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

  該院利用軍用特種車輛核心技術,開發了重型礦用自卸車、油田專用車底盤、後裝壓縮式垃圾車等多種特種車輛,以及電動車輛動力系統等專用車零部件。整車年産5000輛以上,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

  利用航太系統整合能力的優勢,該院自主研發了1.5MW和2MW電勵磁直驅風機、2MW和3MW永磁直驅風機,同時擁有電勵磁和永磁兩大直驅技術,是國內批量最大的電勵磁直驅風機製造商,擁有與風電機組配套的發電機、葉片、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技術。

  此外,該院依託航太機電液伺服控制技術優勢,研製了第三代磁液懸浮式左心室輔助裝置,綜合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目前正與藥監局進行註冊標準起草、報批工作。

  2030年前實現新老火箭換代

  目前,長征火箭進入新的應用期。

  “長征系列火箭面臨著更新換代,採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的新一代火箭,將全面替代我國現役火箭。”雷凡培説,我國已規劃長征系列火箭未來的發展型譜,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思路,構建了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序列。

  他介紹,未來新一代小型火箭,主要包括以液氧煤油為推進劑的長征六號和固體燃料的長征11號火箭。

  新一代中型火箭以長征七號為代表,它是為滿足未來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而研製,以液氧煤油為推進劑,通過捆綁不同數量、種類的助推器,可以形成運載能力覆蓋較為全面的中型火箭系列。

  新一代大型火箭以長征五號為代表,可用於載人空間站等重大工程的發射任務。該系列火箭採用了全新動力裝置、大型火箭結構設計和製造技術,以及先進的控制和數字化技術,能顯著提高我國火箭整體水準和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能力。

  雷凡培還透露,我國已開始規劃未來重型火箭的發展構想。

  記者了解到,重型火箭預研工作已經啟動。目前已開展先期綜合論證,完成了方案可行性論證,形成了箭體直徑8—10米、運載能力超過百噸的方案。該火箭研製成功後,將領先國際水準,可顯著提高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今後五年至十年,中國航太事業又將迎來發展的春天。”雷凡培説,“我國軍事航太和民用航太的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兩百餘次的發射需求,長征火箭任務艱巨。”他表示,我國將在確保火箭發射成功的基礎上,加快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在2030年前實現新老火箭的全面換代。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