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裏説豐年田間地壟話農情
- 發佈時間:2014-12-06 02:29:3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10月底至11月初,農業部黨校2014年秋季學期處級幹部進修班暨第27期處級幹部任職培訓班學員,赴江西省南昌縣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踐教學活動。學員們深入鄉村、走進農戶,不僅收穫了課堂上得不到的學問,增強了對“三農”問題的了解,而且接到了地氣,增進了與農民群眾的情感交流與溝通。現將部分學員調研日記摘登如下,與廣大讀者共饗。
10月28日星期二晴
為豐收喜為曬糧愁
劉莉華
金秋十月的江西,正是晚稻收曬的季節。今天,我們調研組走訪了南昌縣塘南鎮的北聯村,沿路可見成片黃澄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低垂著頭,一派豐收景象。
北聯村位於南昌縣的東北部,撫河下游,鄱湖之濱。村裏胡書記介紹,全村統計在冊的耕地有8000多畝,實有耕地1.1萬多畝,農戶580戶,農業人口3100多人,每人平均2.6畝地,是以雙季稻為主的糧食生産村。
胡書記告訴我們,北聯村是1958年新建的移民村,土地都是在以前河灘沖積地上新開墾的,非常肥沃,因此晚稻後期不存在脫肥問題,收割也比縣裏其他地方遲一些。由於北聯村距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發展其他産業沒有優勢,所以糧食生産依然是最穩定的支柱産業,是農民經營性收入的主要來源。今年,全村種植晚稻面積1.1萬多畝,平均畝産1200公斤左右。種了20多畝水稻的村民胡駿講,去年夏天干旱,晚稻種不下去影響了收成,今年天氣好,一畝晚稻打了1200多斤,是個豐收年。然而,稻花香裏話豐年,喜悅之餘,最讓農民犯愁的卻是“曬糧難”。
胡書記告訴我們,這幾年機械化發展很快,全村水稻種植除了插秧環節依然靠人工拋秧或插秧外,基本實現了耕整收全部機械化。現在收稻子輕鬆了,但曬穀子卻成了問題。村裏曬場嚴重不足,全村的曬場不能滿足30%的曬谷需要,時常出現“有天無地曬、有地無天曬”的情況。如果不能及時晾曬,一旦碰到下雨,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就會發芽霉變。
我們問胡書記村裏現在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他講農民一般利用村裏的機耕道曬谷,或者利用村委會前面的空地輪流曬,要不就在國道上曬。我們來去的路上也看到很多農戶將省道、國道等公路當作曬場,不僅影響稻穀品質,而且給交通安全帶來很大隱患。村裏的幹部普遍反映,新建曬場不僅村裏沒有地,而且也很難批下來建設用地。我們問能不能集體買烘乾機?胡書記搖搖頭説這個也比較難,烘乾機投資大,利用率不高,而且農民烘乾稻穀一斤成本增加了6分錢,種20畝地就增加成本1400多塊,農民也認為不划算,積極性不高。
如何來破解這一難題,成為這兩天調研途中大家討論的熱點。美國農戶收完糧後直接運到糧站,由糧站烘乾儲存,再通過期貨擇機賣出,不存在農民曬糧難的問題,我們離這一步還有多遠呢?是否可以先在村集體建設公益性烘乾設備呢?錢誰出?看來要真正解決曬谷難,實現顆粒歸倉、豐産豐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0月31日星期五小雨
青嵐村惦著老書記
路鐵剛
塔城鄉青嵐村位於南昌縣東部青嵐湖畔,距離我們的駐地有40多公里的路程。中巴車在寬闊的高速路上飛馳,我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青嵐村,急切地想了解這裡的一切。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行駛,車子終於到達了青嵐村村委會的樓下,幾位村幹部已經在這裡等著我們的到來。村委會的辦公室儼然就是一個小教室,這在農村看來多了幾分知識氣、書香氣,讓我這個“知識人”備感親切。室內桌椅雖樣式老舊但依然結實。村幹部向我們介紹説,這些桌椅都是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當年任南昌市委書記時,從南昌市各機關淘汰的桌椅中挑選出來,送到青嵐村,平時這裡是大家開會和學習的場所。墻上有很多領導視察的照片,還有餘書記與村民在田間地頭的照片,再現了當時余書記深入農村基層的場景。
村幹部給我們介紹了青嵐村的基本情況,青嵐村約有3500多人,分12個村民小組,與其他村相比資源相對貧乏,每人平均僅0.9畝耕地、0.5畝水面,以前農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養魚,在農閒季節進城打零工來增加收入,在當地屬於較為貧窮的一個村莊。
村委會主任李建平告訴我們:2005年青嵐村是余欣榮同志的扶貧聯繫點,余書記對青嵐村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多處籌集資金維修了小學校,新建了村級衛生所,新建排水設施、輸水線路,修道路,啟動了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讓村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成就夢想。他幫助聯繫專家、技術人員來青嵐村給村民講課,扶植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尤其是有機蔬菜種植的發展。村貌大為改觀、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去年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已達8800元,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生態文明村。
我們對青嵐現代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綠色有機蔬果栽培基地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研,對位於偏僻鄉村的合作社發展有機蔬菜的理念感到驚嘆和敬佩,並對合作社的有機蔬果栽培技術給予了有益的建議,也為當地群眾對余欣榮同志的真摯感情而感動。所到之處,當村民聽説我們來自農業部黨校時都激動得向我們傾訴余書記的親民事跡。在離開青嵐村時,李建平緊緊地拉著我們的手説:“請轉告余書記,我們很想念他,盼他再回青嵐看看。”我分明看到,此時他眼裏已充滿了淚水,只是克制著,沒有流下來。
我為他的情緒所感染,一個勁兒地點頭,眼睛已有些濕潤。青嵐村的調研活動即將結束,其他學員已經上車,中巴車已經啟動,而李建平還一直拉著我的手反覆説著同樣的話。不僅僅在青嵐村,在我們所調研的每一個地方,所到之處,當地陪同的縣鄉領導親切地介紹我們時説“這是余書記的同事們”,對方就會立即表現出特別的熱情和激動,會將余書記當年對鄉村、對企業發展所付出的心血、故事講給我們聽,表達對余書記的深厚感情。
我想,對一個共産黨人來説,這可能就是最高的評價了。
儘管調研時間很短,我仍收穫頗豐。我通過深入農村,加深了與基層幹部群眾的感情,加強了黨性鍛鍊;了解了農村基層幹部、群眾的所思所想,掌握了調研點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也看到了基層群眾對像余欣榮書記這樣我黨優秀幹部的尊敬與熱愛,知道了基層群眾喜歡什麼樣的幹部和作風、不喜歡什麼樣的幹部和作風,這就像是在我面前立了一個鏡子,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做一個群眾喜歡的幹部,説實話、做實事的幹部。
11月2日星期日陰
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承包戶盼明白
流轉者盼服務
裴志遠
今天下午第三小組赴南昌縣涇口鄉小蓮村標興農技農機合作社調研,與合作社理事長陶成標和副理事長陶永根進行了座談,重點了解了土地確權和流轉方面的情況。
據介紹,目前合作社成員105戶,經營土地3000畝,除成員自己的承包地以外,其他都是通過流轉。老陶反映目前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流轉的期限短,一般是3~5年。由於農業生産受災害影響的風險較大,希望流轉的時間能長一些,比如10年左右。這樣一方面可平衡極端災害年份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加大對土地整理等的投入,提高規模化經營水準。二是農戶由於擔心流轉後如果打破地界,時間長了找不回自己原來的承包地,因此,簽訂流轉合同時要求保留田埂,導致了目前地塊小而碎的情況仍然存在,不利於規模化生産。
老陶説,在確權登記方面,老百姓希望按實際的地塊和面積確權。我問如果原來二輪合同上兩戶農業面積一樣,這回實測下來面積有出入的話,老百姓會有異議嗎?老陶説農戶之間如果對相互之間的面積有疑問,可再次實地丈量,一般就不會再有異議。確權登記頒證如果能把承包地塊的面積和四至搞清楚,老百姓就可以放心流轉,並且流轉後可以打破地界,有利於規模化生産。
關於流轉管理與服務方面,老陶講述了一個因流轉土地被騙的經歷。今年合作社計劃在江西景德鎮樂平市流轉1200畝土地,通過個人介紹,預付了12萬元訂金,等到準備組織早稻播種時,發現被騙,同時發現被騙的還有餘幹縣的另一家合作社。我問當時為什麼沒去村裏核實一下?老陶説當時確實沒有,一是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現在很多流轉都是通過個人;二是村裏也未必有土地承包的資料。
通過以上座談,有以下兩點體會:一是通過確權登記頒證搞清楚農戶承包地塊的面積、空間位置和四至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一方面可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因此如何保證確權登記頒證的品質,真正解決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是隨著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加強政府的管理和服務。在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數據庫,開發資訊管理與服務平臺,提供權威資訊和方便服務,將具有越來越廣泛的需求。
10月29日星期三晴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更多這樣的領頭人
陳軍
今天是到南新鄉調研的第二天,下午天氣突然轉陰,風力顯著增強,在野外感覺很冷。但走訪了南昌縣和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企業快速發展和公司老闆徐雲山所打動,有一種莫名的衝動,中國的新型農業主體需要這樣的帶頭人。
和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7月,註冊地為南昌縣南新鄉黃渡村,註冊資金300萬元,公司法人代表徐雲山,公司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為蔬菜種植、禽畜水産養殖、農業技術服務等,主要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為主導産業。蔬菜種植360畝,其中,蔬菜鋼架大棚面積120畝,主要生産反季節蔬菜。另與周邊多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購銷所産農産品。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經營,一年的銷售額達800余萬元,利潤200余萬元,70%來自蔬菜生産。公司僱員有40多名,農忙時還根據情況臨時雇工70多名。通過合作方式,間接帶動就業約1000多人。
據了解,南昌縣有蔬菜同類企業約30多家,和盛公司規模只是中游水準。比較吸引我的是創始人徐雲山的經歷,41歲,當地人,高中畢業,復員軍人。早年在廣東打拼,大概是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後回鄉辦了該企業。他身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年近40歲投身農業,看到了農業比較效應和潛力,以相對年輕的年齡做職業農民,不像這兩天見到的至少是50多歲的農民。二是有過外面闖蕩的經歷,眼界和起點高,適應市場經濟能力強,一上來就是組織化、規模化生産,走高投入設施大棚種植模式,摸索反季節生産方式,取得了相對高的收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和農村空心化趨勢愈發明顯,誰來當農民的問題一直困擾社會。從今天的例子,我感到更重要的可能不是誰來當農民,而是誰來當農民中的領頭羊,一邊在農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農産品加工業及農産品行銷、勞務輸出、科技服務等生産經營,一邊帶動周邊農民。他們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傑出人才,是農村先進生産力的優秀代表。他們是農村改革的必然結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是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過去領頭人的産生往往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效率效能都比較低。我們建立合作社,為這類人發揮更好的作用提供了平臺。可今天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産生途徑,有知識、有文化、有闖勁、會經營的一批人來到了農村,將先進的文化和生産力帶到了農村,善經營,懂管理,開拓創新,守法經營,立足自身發展,不依不靠,不等不要,植根在農村,成功於農業,他們的經驗做法易對農民産生影響,起到正面引導作用。未來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需要一大批這樣的帶頭人,其中外面闖蕩一番後回鄉的有識之士將是構成這支隊伍的重要來源。
10月29日星期三晴
兩個種糧大戶的“合作共贏”
余向東
下午4點多鐘,當天在幽蘭鎮走訪調研的“計劃任務”完成後,踏上歸程。當麵包車路過楓林村地段時,不遠處的稻田裏傳來收割機的轟鳴聲。一同調研的農幹院培訓處處長彭元對司機喊:“師傅請停一下車。走,大家下去看看!”
調研幾天來,同學們經常行走在稻茬子上。當地絕大多數晚稻已經入倉,鮮見田間收穫的場景。“這一大塊水稻田,緣何這麼晚才收?”大家都來了興趣。
看起來咫尺的距離,走過去還真有點費勁:先是幾百米松鬆軟軟的土路,腳踩上去像踩在石灰包上,塵土沒過了鞋面;走進田疇,找不到下腳的田埂,就在稻穗間小心翼翼穿行。在部機關做財務工作的鮑蕊同學,“小腳老太似的”落在隊伍最後,果不其然摔了一跤,爬起來趕忙攏一攏稻穗。
走近作業田塊,看到了臉膛黝黑的機手,正站在“奇瑞牌”收割機的駕駛臺上操作,好不威風;機械下鐮起鐮、來回轉身、翻越田壟,利落自如。而旁邊停著一台運輸機,倉鬥裏已裝滿黃燦燦的稻穀。
操作機械者就是稻田的主人,楓林村八組農民萬小仁,50多歲,種植水稻200多畝。運輸機上坐著的叫丁曹仁,楓林村六組農民,42歲,種植水稻150畝。
這“二仁”告訴我們:兩個村民小組的田地,除少量農戶自己耕種外,大多被他倆承包了。今年收穫比別家晚幾天,有意讓籽粒再長結實點;關鍵是自己有機械,不愁收不上來。
哥兒倆規模經營土地,有近十個年頭了,而且合作多年達成很好的默契。怎麼合作呢?小仁説:“你們都看見了,我來收割,他負責運輸;倒過來也行。幾百畝地,兩人一個星期能幹完。耕田、插秧、植保等其他農事環節,也是類似合作。”曹仁説,“機械一戶買一戶用,有些浪費,合買合用最划算;這臺收割機市場價8萬多元,政府補貼2萬元,實付6萬元多一點。有了機械化,種自家田不愁,還能幫幫散戶。”
“收成怎麼樣啊?”熱科院試驗場的黨委書記于欽華同學問,“兩家的年純收入10萬元左右。”“打了埋伏吧?”小仁鬆快地咧著嘴笑。
彭元問:“有啥不滿足嗎?”曹仁搶著回答:“那還是有,想多租些地但是租不上,面積有限;租了一家一戶的小田塊,不能規整,耕種起來不方便;再就是糧食、農機都缺庫房。”
回來路上,大家喋喋不休地讚揚“二仁”合作共贏的做法好;小仁光著腳板、站著開收割機,真叫瀟灑!
轉過天,南昌縣下起了小雨。“二仁”他們那部分未收穫的晚稻,會有事嗎?
11月4日星期二晴
焚燒秸稈引發對農業生産方式的思考
范學民
第27期處級幹部培訓班在南昌縣開展實踐調研活動,正值農作物秋收尾聲,電視、廣播等媒體頻繁報道各地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南昌晚稻收穫剛剛結束,在農村調研時,焚燒秸稈的現象也隨處可見,農民和有關部門對此束手無策,反映出我國農業生産方式仍存在問題,提升農業生産方式已刻不容緩。
第一,焚燒秸稈反映生産技術落後。我國農業已經進入機械化時代,不可能再靠人畜力來完成農業生産任務。農民之所以焚燒秸稈,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械技術對秸稈進行收集、運輸、使用,收集秸稈勞動強度大。一把火燒掉,省工省時省錢。
第二,焚燒秸稈反映生産規模較小。地塊分散,大型高效秸稈處理機械無法下田,反映出目前小戶生産方式與大型生産機械的矛盾。發展新型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實現規模化生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選道路。
第三,焚燒秸稈反映生産結構不合理。“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農作物秸稈可以作為耕地肥料、養蘑基料、建築材料、畜牧飼料、工業原料、發電燃料,只要合理調整種養業、工農業結構,就可使作物秸稈得到充分利用。
可見,解決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涉及農業生産技術、生産規模、生産結構等生産方式各方面,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應通過推廣先進的機械和技術,解決秸稈粉碎還田、收集、儲存、運輸等技術問題;通過鼓勵土地流轉、擴大生産規模,解決先進機械的使用缺乏條件問題;通過改善生産結構,使秸稈變廢為寶,解決秸稈出路問題。
10月28日星期二晴
眼觀手摸搞檢疫
董洪岩
調研組前往南昌縣三江鎮進行農産品品質安全調研。三江鎮以蔬菜種植為主導産業,是南昌市聞名的蔬菜鎮,不但佔據著南昌市蔬菜市場的三分之一,而且還銷往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儘管農藥的銷售和使用上存在很多不規範的地方,但蔬菜品質總體安全,用他們鎮上人的話説,就是蔬菜絕對安全不敢説,但檢測可達標。養殖業不發達,全鎮養豬專業戶15戶,存欄3000頭以上的僅有2戶。為了解養殖環節的品質安全問題,我們專門走訪了三江鎮獸醫防疫站。通過了解,鄉鎮集貿市場的肉品品質安全不得不讓人擔憂。
三江鎮沒有定點屠宰場,鎮上集貿市場上的豬肉有一些是由屠戶自己屠宰的,主要靠自覺自律。當問及個人屠宰會不會有注水豬肉或病死豬肉時,他們則稱:來鎮上買肉的,都是熟人,鄉里鄉親的,不可能賣注水豬肉或病死豬肉,否則就沒法幹了;鎮防疫站獸醫每天到鎮集貿市場進行檢疫並加蓋檢疫合格藍章。又問,如何檢疫?則答,獸醫都有經驗,看看摸摸,就八九不離十,一般性的問題都能看得出來。
三江鎮是個千年古鎮,民風十分純樸。但純樸的民風不能完全杜絕某些人見利忘義,出售問題豬肉。
鄉鎮獸醫工作在基層一線,經驗自是豐富,但僅憑經驗未必能確保肉品品質安全。
我推測,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是個別現象。確保肉品安全,唯一的辦法,還是應該切實落實定點屠宰,加強監管,並提高基層檢疫技術手段和條件。
11月2日星期日陰
養牛合作社理事長的煩惱
鮑蕊
今天我們的調研地點是南昌縣塔城鄉,第一站是位於湖陂村祝家自然村的南昌水嵐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另一塊牌:南昌縣塔城鄉秀秀奶牛養殖家庭農場),合作社註冊成員63戶,年養殖奶牛300多頭,這個規模在塔城鄉算是大戶了。理事長胡紅衛是一個不太健談的憨厚人,起初一問一答間,看得出他的拘束,但當談到養牛場經營狀況和政府補貼的時候,他漸漸打開了話匣子。據他介紹,市場好的情況下,養牛合作社年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基本上每頭奶牛每年有3000元到4000元的收入。國家政策補貼享受過3年,購牛補貼每頭牛2000多元。他曾經申請過一次50萬元的政府扶持項目,主要用於沼氣池的修建和自動擠奶器的購置,但是這個資金扶持項目讓胡紅衛有苦説不出。本來項目是不錯的,但是項目申請手續太麻煩,為項目審批跑了無數的路,蓋了十多個章。養牛的農戶沒有那麼多時間跑審批、跑手續。項目實施階段,再有這樣的項目,索性不指望了。
調研組的同學問到奶牛凍精補貼的時候,他又是唉聲嘆氣。本來國家政策是好的,一劑奶牛凍精30元,國家補貼15元,自己出15元,但買回的奶牛凍精品質有問題,育出的牛犢90%都是公的,且毛色各異,品種不好。養奶牛的沒有母牛,真是一件頭疼的事兒。胡紅衛告訴我們,他把現有的1000多劑奶牛凍精都扔掉了,自己去其他可靠的地方花錢重新買。他也心疼白白扔掉的奶牛凍精,政府採購出資的東西再不好也是花了錢的,那些錢用作別的方面多好。更讓他無奈的是品質低劣的凍精也耽誤了奶牛受精的最佳時期,造成的損失無法估算。
聽了胡紅衛的話,我心裏很沉重。從事財務工作的我,以前對農村基礎情況了解不多。這次調研是我第一次深入農村,看到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感受到農民真實的生活和煩惱。他們是最勤勞而淳樸的人群,卻又是最容易被忽視、被傷害的人群。胡紅衛的煩惱,也許不是個別現象,我們常説要解決“三農”問題,要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情義,然而當我看到農民遇到無力解決困難時的無奈,感受到農民渴望改變貧困時的焦灼心情,這些都説明我們的農村工作還不夠到位,為農民服務的意識還不夠貼心。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各級政府應該做好深入、客觀調查研究,不能只反映好的,對農村的實際問題遮遮掩掩。要心懷對農民的情義,解決農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他們的利益多考慮一點,具體工作再細一點,少一些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在為農民提供服務産品的時候,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杜絕不正之風。
11月4日星期二晴
換個視角看獸醫
蔡麗娟
雖然對所有題目都感興趣,最終還是選擇了參加農産品安全調研組。跟以往調研全是獸醫不同,這次的小組成員專業背景各異,可以借他們的眼睛審視獸醫和獸醫工作,非常有趣。
自打工作以來,獸醫工作在我心裏極其重要。結果,在小組討論調研方案時,發現大家都圍繞著水稻、蔬菜發力,弄得我直緊張,不時插話提醒。發覺一眾詫異眼神,暗思獸醫地位不妙。
然後,從縣裏、鎮裏官員和村支書那裏,説到農産品安全,不經詢問,很少説到養殖業,好像農産品不包括畜禽産品。
再有,從同組專家那裏,得知水稻、蔬菜上的藥殘監管還有那麼多的問題,跟獸醫面臨的問題相比,一樣不少。
最後,一位領導對急切了解獸醫情況的我耐心安慰説,其實,我們説的農業和畜牧業都包括獸醫。
這一切,提示我:第一,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到現在,面臨著太多困難和不足,獸醫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需要放在一個更宏大的背景下去尋找答案。第二,政府獸醫工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雙重屬性,孰輕孰重,誰先誰後;公共服務中,哪些可以委託社會,哪些需要政府承擔,什麼時間是可以授權於民的節點,尚有許多未解的模糊區間。調研,因此更有意義。
10月28日星期二晴
女農場主訴説貸款難
郭睿
今天,我們走訪了位於南昌縣向塘鎮合氣村的江西國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這既是一家以水果蔬菜種植為主的農業企業,也是一個家庭農場。總經理叫溫丹丹,30歲出頭,穿著時尚,人也漂亮,我們都覺得有些驚訝,搞農業、種菜種瓜的還有這麼時尚漂亮的。溫丹丹性格外向,快人快語,問我們:“你們是不是覺得我看起來年齡挺大?眼角都有皺紋了,這都是被貸款愁的。”溫丹丹介紹説,她是向塘本地人,因為看好農業未來的發展,前兩三年投入兩三百萬元成立了這家公司。她一共從農民手中流轉了200畝土地,蔬菜、水果各100畝,每畝每年流轉費500元。由於産品品質好,銷路倒是不愁,但是前期投入非常大。她指著葡萄地裏的水泥架告訴我們,這是剛剛弄好不久的,花了50多萬元;請浙江人做葡萄、無花果等水果種植技術指導,每月工資要1萬多元;外購鴨糞做有機肥,一袋七八十斤的鴨糞就要6.5元;還要請當地的農民過來種菜、摘菜,都要錢。現在的投入除了自己家的,還有一部分是向朋友借的,月息1分。公司運作到現在,前期投入還沒有賺回來,而且200畝的種植規模太小,與投入相比不划算,希望能夠再貸100萬元,再租300畝土地,讓總規模擴大到500畝,這樣效益將會更好。現在最困難的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借錢,而到處都需要錢,每天晚上睡不著覺就想著第二天怎麼付農民的工錢,所以老得特別快。目前,縣裏也有銀行讓公務員或老師作信譽擔保借錢的,但她覺得張這個口不太合適,而且借款規模也不大;鎮農辦汪主任也多次來幫忙想辦法,但目前還沒有著落。我們建議她試試江西省出臺的財政惠農信貸通,不需要抵押物,家庭農場能貸200萬元,完全能夠滿足她的要求。她説還沒有聽説過,要專門了解一下,看看能不能通過這個渠道解決。
真心希望現在財政出臺的惠農金融業務能夠幫助想幹事的農民拿到錢、幹成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