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成本上升 亞洲製造恐失優勢

  • 發佈時間:2014-12-04 23:31:20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何詩霏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斷上漲的製造業成本,正使亞洲在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中失去越來越多的美歐産業投資。

  歐洲企業涌現“回流”潮

  近年來中國等亞洲國家製造業成本上漲,使得一些歐洲企業開始效倣美國的同行,將生産線搬回歐洲。這是歐洲企業向亞洲轉移生産供應鏈後大量出現的歐洲企業“回流”潮。

  據外電報道,這些開始“回流”的企業主要涉及衣服、鞋類及電子等行業。這些企業除了抱有重振“歐洲製造”威望的想法之外還認為,如果綜合考慮亞洲生産的商品運到歐洲市場所花費的運費和時間成本,中國等亞洲國家製造業工資的不斷上漲正在逐漸侵蝕歐洲企業在海外生産的利潤。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11月發佈的一項針對384家歐元區企業的調查顯示,過去一年裏,有60%左右的企業從海外撤回了一部分營運業務,其中主要是生産業務。其中包括44家義大利企業,位居歐元區第一,緊隨其後的有愛爾蘭、德國和西班牙。義大利L'Aquila大學的管理學教授LucianoFratocchi表示,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回流”已成為一些企業生存戰略的選擇之一。Fratocchi自2007年以來研究的全球450個企業搬遷案例中,義大利約佔20%,僅次於美國企業所佔50%的比例。

  報道稱,這股歐洲企業“回流”潮甚至已開始影響到那些相對平穩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德國的一些中等企業,如家居用品公司Fackelmann和電鋸製造商Stihl都已從亞洲搬回了生産線。生産泰迪熊玩具的德國公司Steiff早在2008年就宣佈,由於品質問題及運輸成本等因素,將從中國撤回生産業務。

  報道指出,亞洲不斷上漲的勞工成本是産生上述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據AlixPartners諮詢公司測算,2004年~2014年,中國製造業領域的平均工資累計上漲了364%。這大幅縮小了中國與歐洲的工資差距。

  美中製造業成本逼近

  同期,與中國工資差距縮小最為顯著的國家是美國。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測算,中美製造業工資差距已從2004年的14%縮小到2014年的4%。

  BCG近期公佈了一份研究報告,將出口排名世界前25位經濟體的製造業成本進行了量化比較。報告選取了工人工資水準、勞動生産率、能源成本、匯率水準作為決定製造業成本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該研究報告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與美國的製造業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將不復存在。

  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目前,中國製造業小時人工成本約為3美元左右,而美國製造業在35美元左右。從數量看,中國仍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從發展趨勢看,2004~2013年,中國製造業小時人工成本增長超過200%,年均增速超過10%;而同期,美國增長幅度僅為27%,年均增速不足3%。在勞動生産率方面,從絕對量來看,目前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産率不足美國的10%,而在高端製造領域,美國勞動生産率是我國的20倍以上。從增長趨勢來看,過去10年中,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産率提高100%以上,低於製造業工資成本增幅;而同期,美國製造業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速接近5%,高於勞動力成本增長速度。

  在資源與能源方面,美國製造業成本優勢增強的原因還在於北美豐富的資源以及能源。高盛在其2013年前景展望中指出,美國的可開墾土地面積比中國多出5.3倍,水資源是中國的4.6倍。2004~2013年,中國工業用電價格上漲了66%(2013年工業平均電價0.58元/千瓦時,比美國高出30%左右),工業天然氣價格上漲了138%;而美國的頁巖油氣革命使則其能源價格下降。

  在匯率與其他方面,自2004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升超過30%,給中美兩國製造業成本優勢對比帶來顯著影響。從稅率看,中國的優勢並不明顯。目前在中國經減免的本土和跨國公司實際稅率在22%左右;而在美國,本土和跨國公司經減免的實際稅率分別在23%和28%左右。另外,在供應鏈、運輸和房地産等方面,我國的成本優勢也在減弱。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中美兩國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越來越近,意味著中國製造業必須儘快重新塑造競爭力,“世界工廠1.0版”必須儘快升級到“2.0版”、“3.0版”,才能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