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族團結一家親

  • 發佈時間:2014-12-04 08:34:13  來源:雲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左超 謝煒 尹瑞峰

  洱源縣三營鎮共和村鄭家莊村民小組生活的7個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是全省的民族團結示範村;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融,有了困難大家幫,有了致富路子一起走;這裡逢年過節,各族群眾齊聚一堂載歌載舞,讓團結和睦的良好民風不斷發揚光大。

  清晨,陽光劃破了鄭家莊的安靜。在村內的民族文化長廊下,68歲的鄭和美老人牽著5歲大的孫子在這裡玩耍,她指著展板逐字念給孫子聽——“民族團結是傳家寶”。

  鄭家莊,居住著漢、白、藏、彝、傣、納西、傈僳7個民族,長期以來,民族之間從未發生過矛盾。這裡多年保持“零陳情”,20多年沒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這裡集體利益高於自家利益,凡集體的事,大家不計報酬,出錢出力。

  鄭家莊為何如此團結?為何凝聚力這麼強?我們帶著疑問走進這裡。

  青磚白墻、綠樹紅花、房屋漂亮、村容整潔,這是進村的第一印象。細緻觀察,則發現從村口牌坊到各家壁畫,從村風民俗到生活習慣,處處透露著民族融合的氣象。

  問起村莊歷史,村中長者講述了兩段故事——

  一是760多年前,元軍入大理,兩名鄭氏將軍率三百戶鎮守於此,鄭家莊因此得名,並經長期生息繁衍、融合融通,形成以漢族、白族為原住民的村落。二是50多年前,根據國家政策,7戶藏族遊牧家庭定居鄭家莊。後來陸續遷來的還有傣族、彝族、納西族、傈僳族。全村人敲鑼打鼓,真心接納各民族兄弟姐妹,還為他們分地建房,教他們農耕技術。

  “民族團結的種子,從那時起便已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74歲的鄭曉東老人由衷自豪。

  如果説歷史是打開村子民族團結的一把鑰匙,那麼日後的朝夕相處則讓村裏各民族之間,感情相互交融,心靈聚往一處。

  64歲的王品珍老人,對鄭家莊的過往有著深刻的記憶。在他看來,是7個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推動了村子的全面發展。他舉例,藏族住進村子後,把經商的傳統帶了進來,最終讓村裏的很多人通過售賣藥材發家致富;傣族進來把潔凈衛生的好習慣帶進來,讓村子更加乾淨整潔。

  村民小組長王慶榮説:“每個民族都有優良的傳統和文化,只要我們把它利用起來,都能為村子所用,力量更大。”

  結合多民族雜居的實際,村裏建設了民族文化長廊,宣傳7個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及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的發展,增進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走進鄭家莊,民族團結、村寨和諧的跡象隨處可見:

  入村處有個牌坊,上面有白族紋飾、藏族歡迎詞,還有漢族對聯。對聯這樣寫道——漢藏傣白彝團結進步一家親,農工商教文繁榮發展滿園春。

  村中道路的墻上繪滿了壁畫,每家人的圖案都代表這家人的民族,也有一家人繪了多種民族圖案的。“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等民族政策也被寫在了墻上。

  “我們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在這裡,每個村民都會説出這樣的心聲。7個民族在生活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只有團結才能和諧,只有團結才能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大家內心。

  不久前,村裏的孩子鄭碧榮不幸罹患白血病,需要高昂的治療費用。得知他家的困難,黨員幹部帶頭為他家捐款,村民每家每戶都行動起來,自發捐款。

  一年前,段秀鳳的丈夫在擠牛奶的過程中不小心壓斷了腿,全村都來看望,送來了雞蛋和補品,還湊錢幫助治療。如今丈夫的腿能夠利索地幹普通農活,讓這位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嫁到鄭家莊的媳婦感激萬分。

  在“一家有難百家幫”已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的同時,鄭家莊村裏還建立了中青年聯誼會和紅白事理事會,為村民提供聯誼互助、婚喪嫁娶服務。

  在鄭家莊,民族團結不僅帶來了看得見的物質生活改善,更帶來了看不見,卻時時能感受到的文明新風。

  ——孝親敬老。鄭家莊人常説“孝不如順”,宴席上頭一桌飯菜一定由老年人“開席”。

  ——家庭和睦。村民們信奉“家和萬事興”,很少聽説過哪家的婆媳鬧矛盾。

  ——鄰里和諧。鄭桂蘭大媽的老伴今年去世,從生病到送完丈夫最後一程,村裏人一直陪在她身邊。

  ——關心集體。“集體的事再小都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王慶榮自豪地説:“村裏建活動場所需要的40畝地都是各家各戶提供的,沒索要一分錢補償。”

  “村裏沒有哪個民族的人説另一個民族的不好,大家都互相尊重各民族的習俗。”村民小組長楊秀弟介紹,村裏還有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春節、藏曆新年,還是火把節、三月街,都是不分民族,大夥一起過。

  特別是鄭家莊的中秋團圓飯已成為一道風景,工作在外的、嫁出去的、做生意的,無論多遠都要趕回來,殺豬宰羊,盛裝歌舞。以前,全村500多人要準備四五十桌飯菜,這幾年的中秋節,團圓飯要準備90多桌,因為大家攜親帶友,帶回來的人越來越多。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已成為鄭家莊各民族同胞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生命線。

  傍晚,村民活動廣場漸漸熱鬧起來。跳舞隊的大媽們身著民族服裝歡快打跳。白色院墻上“民族團結”4個大字下,老人們坐著閒話家常,孩子們在追逐嬉戲。

  “我是漢族,我是白族,我是彝族。”幾個孩子看到記者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自我介紹。

  “什麼是團結啊?”記者問。

  “就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就像我爸和他爸那樣,處成兄弟。”一個白族小孩指著小夥伴大聲回答。

  “那以後你們呢?”

  “我們也會團結,就像我爸和他爸那樣!”

  “和睦團結”的淳樸民風,就如同碧波的洱海之水,默默滋養著一輩輩的鄭家莊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