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熱計量改革不只是“錢”的事兒

  • 發佈時間:2014-12-04 02:51:09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論壇

  由節能公司負責熱計量改造的設備安裝、運作維護,同時由其計量收費,以此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熱計量改造,消除供熱企業的壟斷。這模式或許值得借鑒。

  據報道,截至今年年底,北京市熱計量改造面積累計將達到1億平方米。熱計量用戶能自主調節室溫,不僅節約能源,還能節省熱費,本來一直備受期待。但記者調查發現,真正實施按熱計量收費的既有居民住宅建築非常少,大部分居民樓的熱計量裝置成了擺設,甚至有的地方裝了6年至今也沒用過。

  儘管好多市民沒用上熱計量,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但熱計量改革,其實不僅北京,國家相關部門已經大力推了多年。2005年,當時的建設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意見》,核心就是供熱要實行計量收費,用多少熱能就花多少錢,可這樣一個看似美好的改革,卻一直面臨重重阻力。

  在網上一搜,會發現2011年有則新聞標題看起來很眼熟——《供熱計量改革推行6年阻力重重》。新聞披露的,就是當時很多城市對熱計量改革陽奉陰違,不裝熱計量表、裝假表,或者裝了表也是閒置,為此,住建部還開展了專項檢查。如今3年過去,“阻力重重”的局面,似乎還是沒有多大改觀。

  問題的根源何在?有業內人士説,“根兒上還是錢的問題”。因為按現在的熱計量收費制度,用戶先按面積交納供熱費,然後根據實際用的情況“多退少不補”。用少了企業退錢,用多了不用補交。換句話説,企業改得越好可能越“賠本”。熱計量改革,對企業本來就是一種“革命”,不僅要硬體投入,在管理上還必須更為精細,才能適應熱計量模式。如果不能從中獲益甚至還要“賠錢”,供熱公司確實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幹這事兒。

  一件好事長久陷於尷尬境地,光是指責哪一方,未必有用,找到破解僵局的辦法才是關鍵。據國外的經驗,從按面積收費改為計量收費,將節能百分之三十以上。僅此一條,熱計量改革也是必須要想辦法實際推進的。問題在於,怎麼提升供熱企業的積極性?從收費層面能給企業的激勵空間有限,因為如果讓市民多交錢,顯然阻力也會大。更值得考慮的,或許還是怎麼給企業更多“壓力”。

  此前有報道,天津、承德等地引入“節能服務公司模式”,即由節能公司負責熱計量改造的設備安裝、運作維護,同時由其計量收費,以此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熱計量改造,同時希望消除供熱企業的壟斷。這模式或許值得借鑒。從改革的角度看,熱計量通與不通絕不只是“錢”的事兒,而是怎麼合理安排制度,引入競爭,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主動參與改革。

  □敬一山(媒體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