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手機專利戰:戰鼓未擂 硝煙四起

  • 發佈時間:2014-12-03 01:30: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本報記者 毛 宇

  這場專利戰,雖然戰鼓未擂,但已硝煙四起。

  先是媒體報道中興、華為已向小米、OPPO、步步高等手機廠商發出“律師函”,稱後者侵犯了其WCDMA專利。

  華為雖然緊跟其後,表示“目前沒有向國內手機廠商發律師函””,中興也含糊其詞“尊重有利於終端産業健康發展的智慧財産權保護行動”。

  但是,中國手機專利大戰已毫無疑問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國內的手機專利戰早晚會來,手機廠商一定要做好專利儲備。”北京智谷睿拓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專利運營總監高琛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手機是一個綜合産品,包含了通信技術、顯示技術、半導體晶片技術、人機交互技術、應用軟體等諸多方面,一部現代智慧手機包含的相關專利技術大概在10萬項左右,“在手機研發生産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別人的技術,所以這個領域發生專利糾紛的幾率會比較大。”高琛顥説。

  在國內手機專利領域,除了此番未被證實的“律師函”外,高通在華反壟斷案也在緊張進行中,其中有關專利的判決成為廠商關注的焦點。此外,聯想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獲得了大量專利授權。人們在這一系列事件背後看到了手機廠商們的厲兵秣馬。手機專利,這個號角尚未吹響的戰場,正在靜候國內八方諸侯。

  專利戰在成熟市場已是家常便飯

  高琛顥告訴記者,國內手機專利戰腳步趨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智慧財産權格局日益成熟。在成熟的競爭市場上,專利權人正常擁有專利資産,並用法律手段進行保護,這實屬正常,同時其過程本身就是對法律和專利制度的尊重。

  專利戰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競爭市場上,實屬家常便飯。2012年,廣受媒體關注的蘋果、三星專利糾紛宣判,這場歷時1年零4個月的專利戰以蘋果勝利告終,但同時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三星從此確立了蘋果公司直接競爭對手地位,雙方都有斬獲。而這僅僅是眾多專利案件中的一個。

  反觀國內,我國的專利格局亦有長足發展。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佈資訊表明,2013年全年,我國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82.5萬件,同比增長26.3%,連續3年位居世界首位。而同年,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啟動專利導航試點工程,目的在於引導企業運用專利,提升專利品質。高琛顥表示,現在各級政府部門對於企業專利的資助方向,逐漸從鼓勵申請數量,轉變到鼓勵提升專利應用品質,鼓勵專利運營和技術轉移。

  政府資金導向的轉變,必然帶來企業的跟進,而智慧財産權格局的成熟,讓“山寨”不再是許多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的終南捷徑。專利戰或在國內專利市場構築叢林法則,“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手機廠商的專利儲備工作做的不充分,肯定會比較麻煩。”高琛顥説。

  智慧手機的一切都被各類專利保護著

  廠商要進行專利儲備和佈局並非輕而易舉,特別對於智慧手機廠商而言,一部智慧手機就是一個專利薈萃。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保護的專利有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每一種的保護對象各有側重。發明專利既可以保護實體産品,也可以通過方法來保護軟體等發明;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産品形狀和結構上的創新,例如一些小的機械改進,或者新增加的結構功能,都是其保護範圍內;外觀設計則更多從産品的工業設計角度進行保護。

  可以説,智慧手機使用者能看到、觸摸到的,以及關於這部手機看不到的一切,都被各類專利保護著。高琛顥以蘋果手機為例向記者介紹,類似Siri以及滑動解鎖技術,都屬於發明專利;其SIM卡槽,機械按鍵等可申請實用新型專利;而其手機外觀,圖標排布方式等,是外觀設計專利。

  廠商要豐富自己的專利池,既可以選擇自主研發,也可以購買授權專利。

  若選擇自主研發的道路,第一步是由企業研發部門提出創新的技術,送交企業內部評選,隨後,企業對被採納的技術進行專利撰寫,最後進入專利局的審批流程。一項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最長20年,期滿後進入公有領域。

  高琛顥告訴記者,發明專利進入申請狀態後的一段時間後(最長18個月)就會向社會公開,“專利制度的基礎之一是以公開換保護”。在專利受保護的期限內,所有人都能知道這項技術,但不能自由實施,而可以選擇向專利權人繳納專利許可費以換取實施該專利的權利,這個過程就是對智慧財産權保護的體現,同時也實現了專利資産本身的價值。

  除了自主研發外,購買授權專利也為眾多廠商青睞。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一種快速豐富專利儲備的捷徑。聯想花費29.1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其收購內容就包括了後者的2000多項專利。

  當然,專利的對價並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企業還可以通過交叉許可的方式,互為專利的需求和供給方,此時專利的對價體現為技術。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交叉許可同樣可以使企業依法自我保護,而且會成為競爭對手間的相互制衡。

  有分析指出,在手機專利佈局方面,國産手機廠商的專利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上,而核心發明專利數量有限。例如小米、華為等注重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申請,而魅族則偏好外觀設計保護。業內人士指出,發明專利遠比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審核週期長、申請難度大、技術含量高。

  資金是積累高品質專利的第一道難題

  成功的手機專利佈局,需要在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個方面齊下工夫。要積累高品質的專利,資金是橫在眾多廠商面前的第一道難關。有報道指出,在2013年,三星、微軟、谷歌的研發投入都超過了80億美元,而後兩者的投入佔營收的比重都達到13%以上。

  據記者了解,即使沒有行政減免,一項發明專利的行政審批成本也不超過4000元。但高琛顥告訴記者,在我國一項高水準的發明專利生命週期內的總成本至少在15萬到20萬元。拉開如此大差距的,主要是技術研發成本。

  誠然,不同的專利成本不盡相同,但費用高昂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一項高品質核心專利帶來的潛在收益也不可小覷。高通公司便是典型。其全球市場行銷和投資者關係副總裁Bill Davids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高通擁有1000多項OFDM、OFDMA和MIMO技術的核心專利,這些專利構成了新的4G技術的基石。“高通走在4G等通信技術的前端,而後發企業只能給它付專利許可費,高通利用這些專利許可費再進行未來技術的研發,可進一步鞏固未來優勢,從而形成良性迴圈。”高琛顥説。

  除了提升專利品質外,數量累積也是手機廠商專利佈局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面向技術的專利是對未來市場的跑馬圈地,那麼面向産品的專利就是一種當下的數量累積。例如小米公司會根據用戶反饋情況,不斷更新自己的作業系統,而每一次升級就以專利的形式保護新功能。

  “有大量的專利儲備,同時又有自己核心的幾項專利技術,手機廠商才能做好打專利戰的準備。”高琛顥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