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有夢想,才會日夜不息

  • 發佈時間:2014-12-02 01:31: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張 強

  《師道》,大概是楊仕明辦公桌上放的時間最長的書,書的側面有些發黑,一看就是經常翻看的。幾年前記者來這裡採訪,這本書就放在這裡。《師道》是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科第一任科主任、著名耳鼻咽喉科專家姜泗長院士的傳記。雖然姜院士已經去世十餘年,但他的精神依然激勵著楊仕明不斷前行。

  楊仕明,現任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姜院士帶的最後一屆學生。如今,他已是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全軍聲損傷防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計劃聽覺幹細胞項目首席科學家。

  年輕醫生嶄露頭角

  耳鼻咽喉科是301醫院的“排頭兵”,不論是團隊作風,還是技術水準,多年來始終處於國內的領先地位,若要在科裏站住腳必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許多畢業生怕吃苦有顧慮,不敢到耳鼻咽喉科工作,但剛畢業的楊仕明主動選擇了耳鼻咽喉科專業。

  1993年,楊仕明考上軍醫進修學院碩士研究生,後順利轉為博士,成為姜泗長院士的“關門弟子”。1996年,姜老送楊仕明到日本留學。在日本大阪關西醫科大學進行電生理課題研究時,楊仕明對毛細胞産生了極大的的興趣。這種細胞長15微米,寬10微米,即使在顯微鏡下,一般人也很難區分出來。也許是與毛細胞的特殊“緣分”,剛剛接觸毛細胞的他不僅能全部區分出來,且獨創出光學記錄電位的方法。就這樣,楊仕明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他人久攻不下的細胞膜電位記錄實驗,這徹底征服了日本導師山下敏夫教授。以至於楊仕明回國後,山下教授還對他戀戀不捨,多次邀請他赴日參加課題研究。

  學成回國後,楊仕明完成了一篇英文畢業論文。年逾八十的姜老用了整整一個星期,逐字逐句地修改。這種嚴謹求實的精神讓楊仕明大受感動。楊仕明這篇論文,也因其深度和新穎,受到了答辯專家的高度稱讚。

   聾病研究攻堅克難

  “這地方是做學問的,怕吃苦想掙錢就不要進這裡的門。”姜院士第一次“召見”楊仕明時所講的話,成為他銘記一生的信念。

  感音神經性耳聾,是目前醫學界的難題。人工耳蝸移植這種替代性療法,也因價格昂貴而難以普及。

  “治療聾病不用開刀,只吃一片藥就行。”姜老生前未了的心願,一直激勵著楊仕明探索前進的步伐。楊仕明認識到,現有的聾病治療方法,是繞過聾病的內耳病根只是替代性治療。要根上解決聾病問題,就要從內耳幹細胞著手。

  2011年,楊仕明給科技部寫信建議,立專項開展聾病幹細胞治療研究。他在信中寫道:“內耳是個香格里拉王國,不容易進去,也不亂跑,是做幹細胞治療研究的極佳模型。”

  他認為,治療聾病的“這片藥”就是生物藥,通過幹細胞和基因治療,誘導毛細胞再生,一定能攻下神經性聾病這座“大山”。最終,2012年,楊仕明申報成功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幹細胞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基礎研究”,成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楊仕明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發現引起耳聾的關鍵基因,用幹細胞促進毛細胞再生的研究思路也已開始進行動物實驗。

   德技雙馨夢想未來

  楊仕明的辦公室挂滿了各種榮譽,相比之下,正面墻上懸挂的“博愛正義”的書法是他最珍愛的,這是他所治愈的一個農民患者親筆書寫的。“這四個字適合你!”這個患者是個業餘書法愛好者,當他將字畫送到楊仕明手中時感激地説道。

  帶著臨床難題去進行基礎研究,把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既是解放軍總醫院這個研究型醫院的辦院思路,也是楊仕明所秉持的從醫理念。他把臨床手術和基礎研究比作左右手,雙手合力,取得了一次次的突破:耳蝸植入手術超過2000例,精準技術保證了術後滿意效果,讓重度耳聾患者重獲聽力;在國際上首次成功進行嚴重耳畸形振動聲橋第三窗植入手術;在國內率先開展老年人工耳蝸植入;國際上首先報告基因治療實現毛細胞纖毛再生。

  “有夢想,才會日夜不息。”楊仕明把院領導、全科人員以及患者對他的信任與支援,當作對自己的鞭策,化作前行的動力,承載著導師的心願,楊仕明將不斷向著夢想追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