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集散地治理:堵漏子+樹牌子
- 發佈時間:2014-12-01 12:30:56 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省食安辦、省食藥品監管局將肉製品專項整治列入全省食品安全10項專項整治之一,萊蕪香腸是有著170多年曆史的傳統名吃,萊蕪是一個傳統特産名吃集中與肉製品加工集散地于一體的地方,本報“食安山東週游列國”行動首先來到萊蕪。
本報記者 王赟
萊蕪香腸又名“南腸”,由濟南歷城人蘇志廷在萊蕪口鎮開張創制,是萊蕪的一項傳統工藝,也是山東名吃之一。既是傳統名吃,又是人人可動手加工的地産特産,如何保質創優是個難題。
記者從萊蕪市食品安全委員會了解到,萊蕪市具有食品生産許可證的香腸生産企業28家,而萊城區口鎮下水河一個村就有16家,佔到當地全部香腸生産企業的一半以上。
“曾經村裏有過40多家香腸生産廠,生産銷售都是各自做各自的。”下水河村黨支部書記鄭傳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此,今年3月份,萊蕪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專門出臺《下水河肉製品加工集中區域品質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根據該方案,針對下水河肉製品加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對法律法規規定義務和責任了解不深不透等問題,監管人員將下水河村16家企業負責人、品質管理人員組織起來開展專題培訓,面對面宣講食品生産許可審查通則和細則、食品生産通用衛生規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以及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等。
肉腸加工,原材料品質把關是第一要事。“加工戶都是本村村民,相互知根知底,不如聯合起來提升品質創品牌。比如,首先要聯合採購優質原料肉。如果有誰家不誠信,也好辦,一是我們對進出村進貨車輛進行統一管理,二是村民和加工戶之間相互監督。”鄭傳堯表示。
在萊蕪市食藥品監管局的指導下,由村兩委牽頭村幹部帶動,該村16家企業聯合成立萊蕪市肉製品加工協會,由協會對原料肉進行集中招標集中採購。據透露,今年秋季以來,16家企業已集中採購原料肉90余噸,採購金額180余萬元,均是從證照齊全具有合法資質的正規肉聯廠購進。由於團購價格比單個企業購進每噸下降了1000元,共節約資金9萬元,既保證了原料肉的品質,又降低了企業生産成本。
但是萊蕪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堵漏子是從基礎上保障萊蕪香腸的品質,不能砸了萊蕪香腸百年曆史的牌子。但是雖然萊蕪香腸知名度很高,卻面臨著有史無“名”的問題:你若問萊蕪香腸哪家最好最有名?即使在萊蕪當地,許多消費者也難以給出答案。
記者走在萊蕪口鎮的大街道,路兩邊,不時有名為“XX齋”的萊蕪香腸的廣告牌出現。由於各種“XX齋”太多,很難讓人一下子記住企業的具體名字。萊蕪香腸聲名在外,具體到萊蕪香腸的品牌,外界所知無幾。
當地有實力的老品牌也在努力。 25日,本報記者來到位於口鎮西街西首的萊蕪市泰順齋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的所在地為口鎮南腸發源地。十年之前,2004年3月,因國企改制,原國營南腸百年老店得到順利重組。2007年初,由原廠領導和技術骨幹帶領企業老職工重新整合,在原廠址創辦新公司,並註冊“齊魯泰順齋”商標。
“公司生産的肉製品均使用國內知名品牌豬肉,100%品牌放心肉,是泰順齋肉製品最大的品質保證。”泰順齋總經理劉鋒告訴本報記者。在保證品質的同時擴展銷路是當下的大問題,“我希望産品一步步走出萊蕪、走出山東,首先與濟南建立全方位的生産消費直通體系,這對拉長泰順齋及萊蕪香腸産業的産業鏈條都十分有益。”
做出特色 更要打出品牌
萊蕪市土地面積不大,食品産業區域特色相當鮮明,當地政府等相關部門著力打造的“三黑一花”、“三辣一麻”系列特色産品在社會上已具有相當知名度。去年全市出口農産品3.63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産品總額的48.4%。但記者發現,除裕源黑蒜、山歌糊香花生油等幾個為數不多的品牌企業外,絕大多數不特色農副産品生産企業規模不大,知名度不高,尚無法直接走出萊蕪,對接省城等更大的消費市場。
為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準,促進食品産業轉型升級,今年7月萊蕪市政府決定開展“食安萊蕪”建設,全市範圍內啟動“食安萊蕪”品牌引領行動。
目前,萊蕪已整合各方資源在濟南設立優質農産品專營店3處,社區網點及專櫃27處。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濟南消費者對於萊蕪食品的了解還停留在老舊的記憶裏,雖然知道一些産品,但説不出什麼品牌。舉個例子,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萊蕪黑蒜以“黑”得名,萊蕪裕源食品有限公司今年出産黑蒜達600噸,三分之二在國內市場銷售,公司也成為國內最大黑蒜生産企業。但在相距百公里的省城濟南,消費者知道的並不多。其負責人也表示,需加強公司品牌在濟南的知名度,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萊蕪黑蒜。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