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堅守在軍事防護醫學高地

  • 發佈時間:2014-11-29 06:53: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週年的日子。幾十名曾參加核子試驗生物效應研究的科學家,聚首軍事醫學科學院,回憶崢嶸歲月,抒發戈壁情懷。他們中76歲的王德文研究員,是唯一全程參加歷次核子試驗生物效應研究的醫學專家,至今還帶領科研團隊在新武器效應與防護研究領域不懈跋涉。

  王德文清楚地記得,1964年4月30日,當他接到參加我國第一次核子試驗生物效應研究的命令時,一股熱血衝向頭頂:“這是黨對我的極大信任啊!”10月16日,當蘑菇雲在大漠戈壁騰空而起的時候,他和同事們在老科學家劉雪桐的帶領下,不顧核爆炸産生的100多種放射性核素對健康和生命構成的極大威脅,深入核爆現場回收試驗動物,展開生物效應研究。從此,他的生命就與我國防原醫學研究事業緊緊連在一起。

  在歷次核子試驗中,王德文都義無反顧深入試驗場區。擔任病理分隊隊長後,更是身先士卒闖爆心,把最危險的工作搶在手裏。在那次最大當量的核爆炸後,大家在地表溫度最高達82攝氏度的戈壁灘,晝夜不停地對大量實驗動物進行剖檢。任務終於完成了,但王德文總覺得還有新的病變未被發現。趁著夜色,他隻身悄悄回到動物掩埋場,扒出腐臭的動物屍體,就地進行更精細的剖檢。接下來,王德文和團隊對新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核爆炸對人體的傷害不是傳統的4種而是6種,對核武器防護研究産生了重大影響。

  30多年的防原醫學研究中,王德文帶領團隊首先發現和提出核爆炸光輻射所致特殊部位燒傷規律和特點;提出地下核爆炸震動傷是不同於衝、燒、放傷的種類,並首先闡明其致傷範圍、量效關係、臨床病理特點和發生機理,研究出單兵與集體防護措施;首次完成核爆炸電磁脈衝致傷效應規律研究,使我國核防護水準躋身世界前列。

  常年大量“吞吃”核輻射,王德文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白細胞數量曾降到只有正常人的20%。1996年,我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老朋友們勸他,搞軍事醫學研究成果保密,無名無利,正好趁機轉向民用醫學,憑實力威望,一定能開出一片新天地。王德文不為所動:“我們是在黨旗下發過誓的,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使命!”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幾場局部戰爭中大量出現的高新技術武器,引起王德文的警醒。他牽頭組建了全軍高技術武器生物效應與防護重點實驗室,對高新技術武器的致傷規律和防護展開全面研究。此後的20年裏,他們對百餘項新武器殺傷規律進行全面研究,提出防護措施辦法,研製防護藥品,顯著提高了我軍醫學防護和救治水準。

  今年5月17日,全國科技活動周會場上,“恐怖襲擊應急救援”科普展被安排在最顯眼位置。“老夥計,十幾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的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原主任劉耀,拉著王德文的手感慨地説。從2003年起,他們就一起開展國家反恐爆炸科研管理工作,先後出版《恐怖襲擊應急救援》和《反恐應急救援》專著,在國家反恐維穩中作出重要貢獻。王德文團隊還完成了公安和武警系統近百項武器裝備損傷效能評估,為新武器的改進定型、鑒定列裝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軍52年來,王德文和團隊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內的重大獎項80多個,總後勤部黨委給他們榮立集體一等功。

  踏入軍事醫學防護領域那天起,王德文就夢想建立一座軍事醫學博物館,既提醒世人警惕戰爭,又能為相關研究積累資料。為了實現這個夢想,50多年來,他時刻不忘收集標本、實物和研究資料,目前已達4000多件。令他欣慰的是,經有關部門批准,世界最大、內容最全的國家級軍事醫學博物館,已經開工建設,他的夢想即將實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