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政府定價明年取消獨家中成藥面臨小幅漲價
- 發佈時間:2014-11-28 07:24: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藥品政府定價明年取消
獨家中成藥及血液製品面臨小幅漲價
國家發改委前天向8個醫藥行業協會下發了《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從明年1月1日起,2700余種國家定價藥品有望實現市場化定價。這意味著中國藥品定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改革塵埃落定。業內分析指出,絕大部分藥品將不會漲價,而諸如雲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旗下的獨家中成藥,以及血液製品價格將會有短期、小幅上漲。
□發佈
2700種藥品定價全放開
《徵求意見稿》顯示,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價或出廠價格。
未來藥品的形成機制基本如下:醫保藥品的價格由人社部門接手制定支付基準價,醫院採購時圍繞醫保支付基準價談判,加強醫院的議價動力;專利藥和中成藥獨家品種等藥品則引入多方談判機制,形成合理價格;血液製品、全國統一採購的藥品和避孕藥具,通過招標採購或談判形成市場交易價格;一類精神、麻醉藥品,以及低價藥基本上沿用現行政策。
事實上,自1996年開始,中國對藥品實行三種定價形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的藥品及少數生産經營具有壟斷性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其中,由財政購買免費向特定人群發放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目前約有100種,佔已批准上市藥品數量的0.8%;其他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約2600種,佔22%左右。除上述共2700種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藥品,其他77%的藥品此前已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
因此,此次發改委全面取消藥品政府定價意味著,多達2700余種、佔據中國藥品23%份額的政府定價藥,將正式擺脫“計劃定價”模式,正式改為“市場定價”。
□解讀
絕大部分藥品不會漲價
發改委內部人士表示,取消藥品政府定價後,由於有招標採購機制的約束,醫院銷售的藥品價格不會上漲,但不排除改革初期,在零售藥店銷售的部分藥品價格會有所上漲。
“總體來看,由於有醫保支付標準的引導,以及藥品招標採購機制、醫保控費機制的制約,加上政府部門對市場交易價格監測監管工作的強化,絕大部分藥品的價格都不會上漲。”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説。
不過,醫藥業內人士也表示,如雲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旗下獨家中成藥等既不在醫保目錄內,又是獨家品種的藥,價格將會有短期、小幅上漲。
“由於目前血液製品市場供小于求,黑市價格都達到了正常價格的2-3倍,價格放開後,血液製品的價格一定會上漲。”聖德資本醫藥高級分析師李智剛説。
改革並不意味藥價失控
“不知情的人一聽,肯定覺得改革幅度太大,其實不然。藥價還是在多方的制約之下,按市場機制運作。”蔡江南表示,發改委此前定的藥品最高限價和病人實際支付的藥價差距很大,中間還有衛生計生委的醫院藥品招標、人社部的醫保控費,甚至醫生願意給病人開什麼藥,都會影響到藥價。
市場人士指出,醫院裏的藥,在醫院招標和醫保控費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藥價不會變。血液製品、預防免疫藥品即使放開了,流通渠道、購買渠道都在監管部門的控制中,影響有限,而很多外資藥企的專利藥本來就是市場定價。方方面面都還在控制範圍內,並不是把藥品的定價機制完全推給市場。
“發改委此次放權的意義在於改變我國長期以來扭曲的定價機制。”蔡江南説,以前一些藥的價格嚴重低於成本。此次改革讓作為藥品“埋單方”的人社部逐步建立起與藥品生産方之間的價格談判機制,可以討價還價了。
三方博弈改革阻力尚存
“現在看起來是發改委一廂情願的意思居多,人社部和衛計委都沒表態。”一位醫藥分析人士指出,“發改委放權的話,醫保支付價的管理只能人社部接,但醫保支付是反腐重災區,對人社部來説十分棘手。”
按照發改委此次推出的方案,藥品價格放開後,醫保藥品由醫保部門接手,其核心就是制定醫保支付價,醫院採購時可談判,給了醫院降價的動力。同時,還要推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行總額控制的按病種、按人頭付費等綜合支付方式。
此外,藥品招標採購權掌握在各地衛計委系統中,而這一制度在實施中積累的問題飽受詬病,對藥價管理的繼任者來説,民間對招標制度走偏的積怨和問題也將可能一併遷怒人社部。
“不過,發改委此次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對的,符合國際管理。未來不僅僅是藥品,醫療服務也應該引入談判機制制定價格,這樣醫改的思路就理順了。”蔡江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