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商的“恩怨情仇”
- 發佈時間:2014-11-26 20:29:22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郵政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11月11日~16日),全行業共處理快件5.4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56%;最高日處理量達到1.026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57.8%,是今年以來日常處理量的3.1倍。
不可否認,電商的支撐成為快遞公司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動力。據中國快遞協會統計,目前我國“三通一達”等主要快遞企業電商件的比重均超過70%。但是,對電商件的過度依賴也使快遞企業在産業鏈中處於弱勢,讓快遞與電商之間的“恩怨情仇”變得“斬不斷,理還亂”。
“好日子再也沒有了”
家住武漢市的黃已勝(化名)做了八年的快遞,負責武昌徐東地區的一個片區。用他的話來説,這八年中,“前六年風光無比,後兩年狼狽不堪”。“利潤低其實就是被電商搞的。”黃已勝將風光到狼狽的轉變如此歸因。在他送快遞的前幾年裏,網購還不像現在這樣“全民皆兵”,送貨全是公司快件、貨物及少量的私人物品。“那個時候快遞員派件沒有提成,主要靠收件提成。一般城市裏都沒有轉机費,企業成本低一些,價格卻高很多。”黃已勝説,“20元一票的公司快件一天能收十來個,貨物一公斤15元,也能收七八個。現在一公斤5元的貨算高利潤了,以前這樣的貨都懶得去收。”
黃已勝經歷了行業從高峰向低潮跌落的痛苦。“武漢熱幹面7毛錢一碗的時候”他的月收入就超過了7000元。但從2011年開始,“快遞業一下子進來很多人,致使惡性竟爭,價格一路跌至成本價,好日子再也沒有了”。
今年8月份,黃已勝將手中的片區以1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出去,轉行從事麵包車出租。
電商與快遞本應是相互推動、彼此支撐的關係,然而電商快遞用戶競相壓價,掠奪了快遞企業的利潤空間,並由此引發快遞服務品質問題和種種行業亂象。
甚至有部分電商從快遞費裏分一杯羹,並使之成為行業的“潛規則”。
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曾向媒體舉例説:“電商銷售茶杯,每個茶杯售價100元,加上快遞費10元,消費者為此要付110元。現在電商還要向快遞公司再多收4元,快遞費只剩6元,快遞公司只能提供6元的服務,消費者的體驗就差了。”
繞不過的“雙十一”
討論電商和快遞之間的糾結,無論如何都繞不過“雙十一”這個被電商生生炒出來的節日。
在今年之前,連續幾個“雙十一”都是快遞爆倉、野蠻分揀、延遲送貨、快件丟失的爆發時期,而總部位於杭州的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也曾多次向記者大倒苦水:每年這個節日都要臨時投入大筆資金,人員車輛都要臨時徵用,系統要擴容,倉庫場地也要增加,問題是這些投入只能使用極短的時間,“我們不能為了這一個星期的量,把這些資源在剩下的300多天裏閒置著。”“賠本賺吆喝”也好,手忙腳亂“迎大考”也罷,幾年的時間讓大部分快遞企業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國家郵政局稱,截至11月21日0時,今年“雙十一”期間産生的快件中,超過94%已順利投遞到用戶手中。
僅11月11日當日,“三通一達”四大快遞公司的業務量就均突破2000萬件,創下各自新高,同比增幅均接近或超過100%。
順利消化業務井噴的前提只能是加大投入。以韻達為例,這家企業早早就開始準備,通過各種渠道和社會資源儲備了1000輛運輸車,並新增1萬餘名儲備人員,租用了5萬平方米的臨時場地。
也有部分快遞企業對“雙十一”並不那麼緊張。2013年剛剛進入電商件市場的順豐速運就是一個典型。順豐速運總裁王衛曾明確向媒體表示,並沒有對今年“雙十一”期間的業務量設置具體目標,而是“對服務有要求”。“對於一個看重品牌的快遞企業來説,業務量增長過高、過快是個很大的挑戰,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在服務品質和業務數量兩者間作出選擇。”這是王衛的生意經,也是中國所有快遞行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