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拼將熱血鑄核盾

  • 發佈時間:2014-11-26 01:31: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唐先武 通訊員 花 曉 沈基飛

  大漠戈壁,蒼穹狂飚。剎那間,驚雷拔地而生,蘑菇雲沖天升騰,核煙塵持續瀰漫,一支身著防護服的隊伍衝向爆心……

  10月16日,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週年紀念日當天,“戈壁情懷”座談會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舉行,參加的幾十名皓首蒼顏老人都曾是我國核子試驗生物效應研究者。其中,主持座談會的一級教授王德文,更是唯一全程參加我國核子試驗生物效應研究的醫學專家,至今還帶領團隊,在新武器效應與防護研究領域跋涉不止。

  堅守軍事醫學防護陣地

  1964年4月30日,研究室主任劉雪桐把王德文叫到辦公室,緊閉房門,鄭重説道:“國家要進行核子試驗,我們奉命組建生物效應研究分隊,組織上決定讓你參加。”王德文堅定地回答:“決不辜負組織信任,堅決完成任務!”

  隊伍還沒有出征,技術員李延平就遇到考驗了。這個19歲的姑娘,被指定抱著動物上地秤稱重。百十頭猴子、豬、羊叫喚不停,張牙舞爪,李延平又驚又嚇,淚水混著冷汗直往下流……等她堅持把動物一一稱完,以後的困難就再也沒有難倒她,直到1999年退休,她始終沒有離開軍事醫學防護事業。

  在我國停止核子試驗之前的32年裏,王德文和同事28次赴戈壁、進大漠,闖爆心、踏沾染,有的獻出生命,有的落下殘疾,有的專業技術職務晉陞受到影響,但他們從沒退縮,用犧牲和忠誠,將我國防原醫學研究推進世界前列。

  1996年,我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此後,王德文緊跟武器發展進程,牽頭組建了全軍重點實驗室,對高新技術武器的致傷規律和防護展開全面研究,把事業拓展到新的領域和高度。

  現任實驗病理學研究室主任的彭瑞雲,就是在這個時期“加盟”的。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河南醫科大學,先是在地方當了兩年醫生,然後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入伍來到軍事醫學科學院。

  直擊科研戰場衝鋒不止

  11月4日,王德文一大早來到辦公室後,拿出4顆紅棗泡在水杯裏,“紅棗水保肝養顏啊!你看我的老年斑都少了許多。”

  學生們的眼圈紅了,都知道今天是導師“重生”10週年紀念日。10年前的秋天,某項重大課題研究進入關鍵階段。兩個星期裏,王德文熬了6個通宵,終於暈倒在辦公室。檢查結果是,肝轉氨酶比正常值高出80倍,導致肝臟大面積受損。在醫院治療42天,出院第一天就走進了實驗室。

  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今年100歲的留蘇紅軍博士涂通今,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時,經常在淩晨巡視營區,每次都看見王德文在辦公或做實驗。他勸告王德文這樣下去身體會出毛病的,王德文雖然口頭答應不會天天加班,但心裏卻有一本賬:每天多工作4小時,一年就多出兩個月,50年下去,自己就“多活”了小10年。

  時間、時間!時間裏揉雜了王德文和戰友們多少遺憾、酸楚和苦衷。有一次,隊伍已經進駐核子試驗現場,研究員張德添突發急性闌尾炎,醫生要把他送往後方醫院手術。為了能夠儘快工作,他堅決要求就地手術,兩張桌子拼成手術臺,用動物解剖刀割下了闌尾。王德文的大女兒即將出生時,他守在産房外,可出差的命令下達了,他掉頭就走。5個小時後,女兒呱呱墜地。

  老一輩的故事,在後來者身上續寫。彭瑞雲懷孕8個多月了,不顧勸説,挺著大肚子到野外參加新武器生物效應實驗,和同事一起解剖實驗動物,累得一身熱汗,大夥瞅著直出冷汗。預産期過一週了,還正常上班,坐班車回家後肚子劇痛,送到醫院不久就分娩了。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王德文和同事們在現場進行生物效應研究,大家爭先恐後要求到距爆心最近的布放點回收動物。技術負責人劉雪桐攔住大家,揮著手説:“我已經兒女雙全,最有資格衝在前面!”話音未落,就走向離爆心最近的第一布點。從那時起,“危險之際衝在前”成為一種基因,嵌入這個團隊每個人的軀體。

  以後的核子試驗中,王德文擔任病理分隊隊長,衝鋒陷陣讓他的身體遭受大量核輻射,器官功能受損,白細胞數量曾降到只有正常人的20%。

  “死神”沒有讓他們眨眼,苦累就更不在話下。

  一次最大當量的核爆炸後,大家穿戴厚重的防護服,晝夜不停地對大量實驗動物進行剖檢。盛夏的戈壁灘,地表溫度達82度,蒸烤了幾個小時的動物死屍,肚子脹得像皮鼓,一刀下去,“噗”的一聲,惡臭的腐爛物噴一身、躥一臉,但沒有人當回事,擦把臉繼續幹。餓了,請炊事班把飯送到解剖室,睏了就在解剖臺旁打個盹。

  經過兩晝夜奮戰,終於完成任務,帳蓬裏鼾聲一片。王德文卻總覺得有新的病變還未發現。他步行兩公里,把埋掉的動物扒出來,就地做起更精細的剖檢來。有的動物肺臟已經萎陷,他轟開上面成群的蚊蟲,挑開污血腐肉,嘴對著動物氣管用力吹,直到肺臟膨脹起來……第二天清晨,記錄下最後一個數據,王德文眼前一黑,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當他睜開眼,已經被戰友抬回帳篷。他興奮地説,有新發現、有新發現!接下來,王德文和團隊對新數據進行分析,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核爆炸對人體的傷害不是傳統的4種而是6種,對核武器防護産生重大影響,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新腳步一刻也不停歇

  “老夥計,十幾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的研究!”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原主任劉耀院士,拉著王德文的手感慨地説。從2003年起,他們就一起開展國家反恐爆炸科研管理工作,為防範恐怖襲擊及應急醫學救援進行對策指導,並持續跟蹤新變化、融入新技術,在國家反恐維穩中做出重要貢獻。王德文還和團隊完成公安和武警系統近百項武器裝備損傷效能評估,為新武器的改進定型、鑒定列裝提供了重要依據。

  “王老搞研究,就像高明的棋手,走一步能看好幾步呢!”談起王德文來,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院士讚嘆不已。國家和軍隊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時代發展到哪科研就跟進到哪,這是王德文幾十年來的“路線圖”。

  在防原醫學研究中,王德文帶領團隊瞄準世界前沿起跑趕超,首先發現和提出核爆炸光輻射所致特殊部位燒傷規律和特點;提出地下核爆炸震動傷是不同於衝、燒、放傷的種類,並首先闡明其致傷範圍、量效關係、臨床病理特點和發生機理,研究出單兵與集體防護措施;首次完成核爆炸電磁脈衝致傷效應規律研究,使我國核防護水準躋身世界前列。

  上世紀90年代,海灣、科索沃等幾場高科技局部戰爭中,大量使用高新技術武器,引起王德文的高度警醒。他趕到國防科技大學,與有關部門對高新技術武器防護研究問題進行商談,此後還與幾家國內頂尖科研單位合作,牽頭組建了全軍高技術武器生物效應與防護重點實驗室。20年裏,他們對百餘項新武器殺傷規律進行全面研究,提出防護措施辦法,研製防護藥品,顯著提高了我軍醫學防護和救治水準。

  從軍52年來,王德文和團隊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和6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重要獎項80多個,總後黨委給他們榮記集體一等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