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開“院墻”引來世界目光

  • 發佈時間:2014-11-26 01:30: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驅動發展

  本報記者劉志偉

  11月6日在武漢開幕的第11屆光博會,吸引全球八大鐳射巨頭同臺亮相,境外展團達15個,IBM、新思科技、聯想、華為、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紛至遝來。俄羅斯鐳射協會主席伊萬參加過11屆光博會中的8屆,是光博會的老朋友。他説:“我看到了光谷在鐳射領域的許多研發成果,它們都具有世界級水準。”

  今年,武漢東湖高新區主辦和承辦的大型國際性活動超過7場,包括華創會、“光谷—矽谷”雙谷市長會議、武網公開賽、光博會、全球跨境電商光谷論壇、聯想全球供應商大會、天馬全球供應商大會等,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活動。

  東湖高新區雖然位於內陸地區,但她的國際地位正在增強,也正參與到全球産業鏈中,與全球的政府、企業、機構建立更廣泛的聯繫。

  打開“院墻”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夏亞民,親眼見證東湖高新區由上世紀80年代末的電子一條街變成一座可與矽谷相媲美的科技新城。

  時間回溯到1984年。

  那年,全國開始探討科技體制改革,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應在我國大學、科研院所相對密集的地方來嘗試科技成果轉化。

  很快,在東湖之濱,一塊“東湖智力密集小區規劃辦公室”的牌子悄悄挂了起來。但是,直到1988年6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才正式成立。

  “十幾個人,兩台車,就這麼幹起來了,也沒有園區,跟當時的中關村一樣,只有電子一條街,遊説周邊幾所高校、科研院所打開‘院墻’,興辦一批企業,賣一些電子産品,有了點錢後再在後來建的標準廠房裏研發,規模生産。”夏亞民回憶道。

  實施上,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987年在“東湖智力密集小區規劃辦公室”之前,先幹了一個企業孵化器,叫創業中心,也是中國第一個創業孵化器。

  “東湖高新區是一條天然的創新驅動模式,因為身處內地,無法招引大企業,只能依靠42所高等院校,50多個國家、省部級科研院所,只能千方百計將‘智力’轉化為真金白銀。”夏亞民解釋道。

  在這一背景下,一批科研院所背景的企業輝煌不斷:脫胎于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團,成了“會賺錢的實驗室”;校辦企業華中數控在校外生根發芽;華工科技變成了大産業集團……

  創造“光谷”

  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高新區發展模式雷同,産業雷同,武漢市一些政府領導、業界專家提出,東湖高新區一定要捏緊拳頭,集中有限資源,打造一個特色産業,爭取做到全國第一,世界知名。

  1998年,時年61歲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德修,結合自身光電子專業,敏銳捕捉到光電子産業的發展趨勢,鄭重向武漢市提交《關於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成“中國光谷”的建議》。

  夏亞民回憶,因東湖高新區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擁有國家光電實驗室,最終選定光電子為特色産業。“2001年,東湖高新區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准為國家光電子産業基地,我們學企業給自己定了一個‘品牌’即‘武漢·中國光谷’。”

  經過十多年發展,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資訊産業已代表國家參與全球電子産業競爭:成為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産基地,我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産基地,我國最大的鐳射産業基地。其中,光纖光纜生産規模全球第一。

  夏亞民説:“這條新路徑告訴我們,一定要打造特色産業,在細分領域裏獲取全球競爭力。”

  20餘年的發展,東湖高新區光電子資訊産業不斷壯大。2013年光電子資訊産業總收入已達2686億元,擁有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並成為代表我國參與全球光電子産業競爭的主力軍。除了光電子資訊等産業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實力外,生物産業新能源節能環保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等五大戰略新興産業正蓬勃發展——東湖高新區正成為湖北省“建支點、走前列”實施轉型發展的排頭兵,為武漢市建設國家創新中心挑大梁、擔重任。目前,他們已制定了更高的發展目標:力爭企業總收入3年翻一番,6年翻兩番,今年達到8500億元,2016年13500億元,2020年突破3萬億元。

  光谷在光,更在谷

  光谷有句口號,“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産業形態,“谷”是創新的體制機制,是靈魂。

  回顧光谷20餘年的發展,一直走科技成果在高校産生—成果在高校周邊孵化—孵化企業在大學科技園成長—再到專業科技産業園規模發展。

  “我們的企業,是通過創新創業模式發展起來的,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儘管孵化過程很難,我們用了18年時間才實現第一個1000億,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光谷依然保持20%—30%的增長,到2009年花了不到3年時間實現第二個1000億,後來又陸續跨過4000億、5000億大關。”夏亞民説,據不完全統計,東湖高新區排名前100名的企業,80%以上是本土企業。

  為了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新區出臺了“黃金十條”,並建設資本特區、人才特區。2010年,東湖高新區出臺了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辦法,開展以商標、專利、標準等智慧財産權,作資入股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試點。

  目前,東湖高新區已建成各種孵化器29家,孵化器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近3000家,成為全國孵化器規模最大的高新區;組建了8家産業技術研究院,39家有龍頭企業牽頭的技術創新聯盟。

  2013年以來,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激活了400余項高校成果入園轉化,新註冊科技企業6000家,推動100余家企業實施股權激勵

  自2009年東湖高新區獲批國家第二個自主創新示範區以來,東湖示範區專利申請量保持年均50%以上增速,2013年專利申請量突破1.2萬件,佔武漢市的半壁江山。

  在科技部公佈的115家全國高新區評價結果排名中,東湖高新區連續兩年綜合實力排名居全國第3位,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居第2位。

  今年11月19日,東湖高新區啟動第八批“3551光谷人才計劃”申報工作,面向全球徵集有志到東湖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對通過評審創業類重點人才最高可獲得1300萬元的資金支援,對於特別優秀的世界頂尖人才還可一事一議,最高可獲1億元。

  這一高強度的引智策略,可算是國內罕見。

  夏亞民認為:“決定光谷未來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能否整合全球的創新資源。”

  作為中西部唯一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光谷肩負著國家戰略、民族使命。“創新和開放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引擎,只有一起發動起來,才能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武漢市委常委、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胡立山説,光谷已為自己設立了趕超目標,創新驅動以美國矽谷為對標,開放驅動以上海自貿區為對標,通過1—2年的改革試驗,為湖北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認為,光谷只有將自身的體制、産業優勢輻射到周邊城市,形成産業集群和創新鏈條,營造出“谷”效應,才可以真正趕超“矽谷”。“這是一場顛覆性的全新探索。”李鴻忠如是評價光谷的改革。他説,光谷的示範試驗核心在於改革和“放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