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傳承與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永恒主題

  • 發佈時間:2014-11-24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羅朝淑

  “中醫藥學作為傳統醫學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傳統醫藥體系。它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惠及東方、影響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如何讓中醫藥學更好地服務於全社會?在11月23日由中國農工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主辦的“首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就如何科學認識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東西文化差異導致對中西醫學的不同認知

  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陳竺在多年的醫學研究中,真切地感受到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作為一門學科,中醫在繼承和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用現代科學、西方科學還不能夠完全理解和認識的現象。陳竺認為,這是由於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中西醫學的不同認知。

  “我們東方文化中佔主流的認知方法一直是靠經驗和直覺,人們一開始就想從整體上來認識和處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複雜事物和問題,而不先將它們分割成一個個單元來認識。而西方主要是沿著‘實證+推理’的方式來發展其認知方法的。”陳竺認為,在這兩種文化背景和認知方法下發展的醫學也大不相同。西醫遇到病人會考慮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病變,通過檢查可以精確到具體病變部位,進而深入微觀搞清什麼是致病源。中醫考慮的是病人處於什麼證型,是飲食不當還是七情不調、是操勞過度還是季節變換,進而為病人進行整體調理,重新恢復機體平衡。正是中、西醫學在觀察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導致了人們對中醫藥學和西方醫學的不同認知,搞清這兩種認知方法的關係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中醫。

  兩種認知交匯為現代醫學提供更多選擇

  陳竺認為,中國傳統醫學充滿著古代智慧和哲學思辨,為現代醫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哲學理念和應用選擇。陳竺透露説,他所在的研究團隊通過對中醫藥典籍的研究、學習,在治療白血病的過程中就受到這一思想的啟發,通過誘導分化的方法讓部分惡性細胞“改邪歸正”,並應用現代方法對能夠誘導惡性細胞分化的化合物進行篩選,找到了三氧化二砷和維甲酸的協同靶向治療將“壞細胞”轉化為接近正常的細胞,這種效果優於單純的殺死惡性細胞的方法,而其中對三氧化二砷的使用就體現了傳統醫學“以毒攻毒”的治療思想,用維甲酸誘導細胞分化成熟則是轉化醫學的一個典型。這兩種藥物聯合使用讓自然病程只有幾週的最凶險的急性白血病中85%—90%的患者能夠基本治愈,且5年不復發。陳竺透露説,最近的研究顯示,通過這種方法治療的患者生存了10年以上且未復發的病例已達到了500多例。

  “此外,大家都知道的抗瘧特效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為有效的抗痢疾藥,而青蒿素的發現就得益於1600年前東晉道教學者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對青蒿抗熱病作用療效的記載。”談及這兩個事例,陳竺很感慨地説:“中國傳統醫學是個寶庫,這些古代智慧應該得到尊重並應用於現代醫學體系。可以説,東西方兩種認知的交匯,為現代醫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廣的視野。”

  在傳承精華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發展

  近年來,國家組織實施了一批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進行了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建設,提高了中醫藥臨床診治的能力和人才隊伍水準。“十二五”期間,我國中醫藥大學的建設也得到了加強,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岐黃”“仲景”“時珍”三大工程,覆蓋了從基礎理論核心問題到防病治病能力,再到中藥創新研發的全鏈條,中醫藥産業規模也不斷壯大。

  “但整體而言,中醫藥系統醫、教、研基礎設施與人才隊伍的歷史欠賬比較多,中藥産品品質水準和産業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陳竺認為,“傳承與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永恒主題。中醫藥學需要跟上時代、順應規律,在傳承精華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發展。”

  “中醫的幾萬種方劑大都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配置的復方,這種復方的協同作用可以在增強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作用。如何用系統生物醫學的語言來解釋‘君臣佐使’,進而揭示他們在一個復方中各自的作用機制是關鍵所在。”陳竺認為,近年來,一方面,中醫藥學的繼承創新逐漸呈現出精準醫學的特徵,另一方面,由於基因組學等新興學科的帶動,西方醫學也出現了重視整體論和系統論的發展態勢,“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果能夠通過與現代西方醫學的結合得以進一步詮釋和光大,將有望對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醫療政策、醫藥工業甚至整個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帶來深遠的影響。”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3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